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标题: 天山之旅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1:37
标题: 天山之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5 11:43 编辑

天山之旅——新疆简介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面积16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东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相连,南隔昆仑山与阿尔金山同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接壤。东北与蒙古国相邻,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300多千米,为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四周有阿尔泰山、帕米尔、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等高山环绕,巍峨的天山(约3500km)从东到西横亘中部,将新疆区分割为南北二大部分:天山以南为南疆、以北为北疆;习惯上把吐鲁番、哈密一带称之为东疆


       由于远离海洋(距三大洋均在2500km以上),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内陆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降水稀少、相对湿度低、冬季漫长春秋短、日照时间长且温差大等特点。降水,受着大气环流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新疆主要受西北季风的影响,由于北疆在阿尔泰与天山之间形成个海拔较低的平原,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从西向东带来水分,故降水量相对充沛;大小河流造就了北疆片片绿洲。而南疆地区,由于西南部受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的阻隔,北部又有天山横亘,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mm ,个别区域尚达不到 7mm ! 天然环境造成了南、北疆人类生存与生产条件的明显差异。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1:51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5 11:57 编辑

天山之旅——天山

[attach]5154[/attach]
天  山     (空拍)

       天山横亘新疆的中部,高大雄伟,势与天齐,故名天山。天山,东低西高、冬窄西宽,由东西向的皱褶山、陷落盆地组成。平行山脉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所组成,如拜城、吐鲁番、哈密等盆地;伊犁、乌什等谷地;其中,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南向的断陷盆地,其最低处是海平面154m 以下,是我国陆地最低的洼地。

    本“海洋科考”团的新疆之旅仅限于天山南北两侧,故称之“天山之旅”。旅途自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开始,经达坂城、鄯善、吐鲁番至库姆塔格沙漠;再从乌鲁木齐至伊犁、乌市到达塞里木湖(新疆最大湖泊)、果子沟;然后,进入那拉提草原……。每日行程数百公里,领略了新疆南北的锦绣风采、体验了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情!践行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点拍照、回家累倒”的旅游乐与累。  此‘新疆行’的感觉非常美好! 但,新疆太大了,真正意义的南疆、北疆风情尚未体验,本人意图择机再行!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2:15
天山之旅——能歌善舞的民族


[attach]5155[/attach]
达乌鲁木齐的当天晚上首先欣赏新疆少数民族的歌与舞
[attach]5156[/attach]

[attach]5157[/attach]

[attach]5158[/attach]

[attach]5159[/attach]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2:20

[attach]5160[/attach]

[attach]5161[/attach]

[attach]5162[/attach]

[attach]5163[/attach]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2:23
[attach]5164[/attach]

[attach]5165[/attach]

[attach]5166[/attach]

[attach]5167[/attach]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2:27

[attach]5168[/attach]

[attach]5169[/attach]

[attach]5170[/attach]

[attach]5171[/attach]


作者: 尹一波    时间: 2012-9-5 12:28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5 11:51
天山之旅——天山
天  山     (空拍)
       天山横亘新疆的中部,高大雄伟,势与天齐,故名天山。天山, ...

真水!  老同学生活很充实哦!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2:31
[attach]5172[/attach]

[attach]5174[/attach]

[attach]5175[/attach]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12:42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5 12:44 编辑

[attach]5178[/attach]

[attach]5176[/attach]

[attach]5179[/attach]
虽然很多歌听不懂,但优美的舞姿和热烈的气氛却能把7个多小时的路途劳困驱除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2-9-5 14: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黄文骅    时间: 2012-9-5 17:13
林教授新疆旅行回来,除传些图片,再发表些游记、感受,以飨读者。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5 18:27
新疆风图片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说明相机很好,取景很专业,大开眼界,不虚此行。林教授这趟差旅胜于挑衅海洋千百倍,十分难得。
题外话:“海洋团”考察到天山之巅,是否暗含玄机——在神秘启示定为世界末日的2012年,海洋面可能上升到新疆帕米尔高原?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5 20:13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5 20:15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9-5 18:27
新疆风图片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说明相机很好,取景很专业,大开眼界,不虚此行。林教授这趟差旅胜于挑 ...

       “海洋团考察到天山之巅,是否暗含玄机——在神秘启示定为世界末日的2012年,海洋面可能上升到新疆帕米尔高原?”
      刘兄切不可制造恐怖气氛噢!   中国人常言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然,目前我国仅有南海、东海和北海,却没有西海。是否曾经存在着西海?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考察。你还别说,我们竟然在吐鲁番找到了贝类化石!待我有空时,再与您分享贝类化石的真面目。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0:4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0:52 编辑

天山之旅——达坂城

        达坂城,地处天山脚下,位于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的一个乡镇;扼进出天山之关隘,从古到今就是联系南北疆之咽喉要道,也系之边关军镇的重地。“达坂”,突厥语为山口之意,维吾尔语为高山峡道。古时称之为“白水镇”,我想与其周边泛白色的盐湖有关。


       达坂城的出名得益于王洛宾改编创作的一首广泛流传的维吾尔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密切相关,王洛宾是在1938年一次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上,听到一个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一首简短的维吾尔语歌曲感觉兴奋、立即对其歌词作了简单的翻译而修改的。此歌从此流传不息,王老先生因此被达坂城镇授予‘荣誉镇长’称号、并在古镇“达坂城”立碑纪念。


    在达坂城我们没有太多的停留,没有看到“辫子长、眼睛又漂亮”的达坂城姑娘。对于王洛宾那句“带着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的令人向往歌词我询问了导游;导游解释道:“原民歌所说的那位“辫子长、眼睛又漂亮”的姑娘系居住于环境条件较差、父母属于在外游牧的长女;要娶她,必定需要照料其弟或妹;而并非其妹妹陪嫁之意。  王洛宾在改编此维吾尔民歌时还从没到过新疆,更不用说到过达坂城。”

[attach]5208[/attach]
达坂城并非全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相当大片的土地属于‘戈壁滩’
[attach]5209[/attach]
由于达坂城处于山口,也是风口地带。为此,国家在此投资了大量的风力发电设备,充分利用风力作为洁净能源。
难怪有个从吐鲁番路过的老大爷说: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乌鲁木齐比较凉爽,原来在这里安装了这么多的大电风扇!
[attach]5210[/attach]
达坂城有个较大规模的盐湖(亮白色是湖面),盐湖造就了以盐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同时,也是旅游景点之一。
在含盐量较高的区域,您可以躺在湖水上看书、休息。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1:02

[attach]5213[/attach]
达坂城乡镇
[attach]5212[/attach]
风吹草低见牛羊
[attach]5211[/attach]
由于属于盐碱地,养殖牛羊时可不用补充矿盐
[attach]5214[/attach]
可以看出草地正在退化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2:06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3:37 编辑

天山之旅——戈壁滩

        戈壁滩是沙漠边缘的一种地貌形态;主要由砾石和较粗沙粒组成。其主要特征是渗透性极好,地表严重缺水,植物稀少,仅能生长一些如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戈壁滩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特别是山洪暴发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作用,大块的岩石被推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口外依距离变小;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  而那些更加细小的砂和泥则被冲积、漂浮得更远,形成了更远处的大沙漠。

[attach]5218[/attach]
达坂城到吐鲁番路途上的戈壁滩
[attach]5217[/attach]
戈壁滩上空气干燥、山上山下植被甚少
[attach]5216[/attach]
偶有出现的植物大多是骆驼刺、红柳
[attach]5215[/attach]
自吐鲁番至鄯善沙漠的路途也几乎是没有生命迹象的戈壁滩
[attach]5219[/attach]
植被、尤其林木是水文现象的标志,一般分布于河谷、渠道两侧。说明这里水分供应比较充足,或许有水源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2:26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2:29 编辑

戈壁滩富含矿藏
[attach]5222[/attach]
新疆三山都产宝,地下聚油煤,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省区之一。
[attach]5221[/attach]
已探明的矿种122种,占全国矿种的79%;矿点()3 000多处。已探明的矿产中储量达16 000亿吨,居全国首位。
(上2照片为在戈壁滩进行的矿物开采)
[attach]5223[/attach]
从地质构造和生油条件看来,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三大盆地是我国最有找油远景的内陆盆地。
[attach]5224[/attach]
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相继发现了依希克里克油田和柯柯亚油田;在吐鲁番盆地也打出了油气。
(上2照片为在戈壁滩进行的油田勘探与开采)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3:52
天山之旅——沙漠

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
     所渭沙漠化,即植被遭受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 沙漠在干燥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消失、土壤逐步流失而变成类似沙漠的过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或过度放牧,也是沙漠化的原因之一。

[attach]5225[/attach]
本沙漠之旅选择吐鲁番鄯善老城南端的库姆塔格沙漠,系我国第三大沙漠,也是世界治沙史上“绿不退、沙不进”的一奇观
[attach]5226[/attach]
库姆塔格沙漠位置图
[attach]5227[/attach]
库姆塔格沙漠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4:15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4:21 编辑

库姆塔格沙漠风光
[attach]5228[/attach]
库姆塔格沙漠
[attach]5229[/attach]
沙漠上唯有生长的是豆科植物——骆驼刺
[attach]5230[/attach]
时值下午3点左右,沙漠上的沙子滚烫滚烫的,估计在50℃以上。在沙漠中如同在干桑拿室里。
[attach]5231[/attach]
骆驼剌属落叶植物,由于带刺,唯一成为骆驼的牧草,所以又称骆驼刺。
[attach]5232[/attach]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由于有庞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从照片中可看出其粉红色花蕾已经凋谢、并形成小小的果实)。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4:30
库姆塔格沙漠风光
[attach]5233[/attach]
沙漠公园
[attach]5234[/attach]
沙漠公园
[attach]5235[/attach]
沙雕
[attach]5236[/attach]
绿不退、黄不进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5:08
天山之旅——火焰山

     火焰山自东面西,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为天山支脉之一亿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的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此即“火焰山”名称之由来。山体长约98公里,宽约9公里。

[attach]5237[/attach]
火焰山,看不出腾腾燃烧的火焰,确实是感觉到热
[attach]5238[/attach]
世界上最大的温度计
[attach]5239[/attach]
从温度计显示的地表温度为60℃;准确与否?不知道。但,实在是热!
[attach]5240[/attach]
20元的做秀;骆驼不理睬我,它说:要我走动,钱要加倍!
[attach]5241[/attach]
吐鲁番特异地形说明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5:16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5:17 编辑

累了!又没有观众、尤其是黄老师至今都不给一点‘面子’,实在没干劲!还是慢慢来吧。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6 17:05
方会长想看景,陈秘书长想看人,女同学想看异域风情,黄老师(漳)想看旅游感受,佤想看考察内幕……够林教授手忙脚乱的。
图片和讲解都包含丰富多彩的科普内涵,属于高品位旅游贴,会长应该介绍到虹雨家园去。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6 17:09
地表温度为60℃,那根粗长金属棒在烈日下曝晒,当然会60℃,80℃拢不稀奇。可是细看林教授,一点汗都没出。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7:27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7:30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9-6 17:09
地表温度为60℃,那根粗长金属棒在烈日下曝晒,当然会60℃,80℃拢不稀奇。可是细看林教授,一点汗都没出。 ...


太干燥了,汗水还没流出毛细孔就被挥发了!我一天下来起码要补充3瓶矿泉水;最后沾在衣服上的是油、而不是水。
还是继续吧,不然,接下去恐又没时间了。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7:52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7:53 编辑

天山之旅——故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attach]5244[/attach]
交河故城之东大门
[attach]5245[/attach]
虽已是毁损殆尽,但仍可见当年的规模与辉煌
[attach]5246[/attach]
从残墙断壁的形状似乎类似于孩童时所看到的“钟”墙
[attach]5247[/attach]
这是下挖的地道,通往指挥系统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8:12


[attach]5248[/attach]
内部城门至今依然壮实
[attach]5249[/attach]
这木制轱辘是为了提升重物的工具
[attach]5252[/attach]
所用的陶器似乎都很熟悉、中国的陶艺渊源流长
[attach]5253[/attach]
厨房用具很高贵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8:30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8:32 编辑

天山之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吐鲁番位于新疆中部的低洼盆地,被称为“火洲”。是我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疆的52.84%,是全国的五分之一。由于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近20℃),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因而瓜果丰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吐鲁番的地下水贮量丰富,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现有葡萄品种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种,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个品种,它的含糖量可高达22%-24%;堪称“世界级葡萄植物园”。
     吐鲁番葡萄的种植比我们当地的种植方式要麻烦一些,因为冬季严寒可能会把葡萄冻死,每当葡萄采摘完后,需要把细枝剪去,并把主干埋在地底下覆土防寒。从当地的高温以及昼夜温差条件来看,吐鲁番葡萄的病害可能会少一些;这意味着可以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在吐鲁番农村到处可见到用土块砌成的四面通风(四面墙都布满小气窗)的花格建筑,那就是晾制葡萄干的荫房。也就是说,吐鲁番的葡萄干是晾干而不是晒干的。

[attach]5254[/attach]
作为观光的葡萄沟
[attach]5255[/attach]
葡萄熟了,是什么葡萄?我不知道
[attach]5256[/attach]
白葡萄
[attach]5257[/attach]
红葡萄
[attach]5258[/attach]
据说是无核的白葡萄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6 18:4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6 18:46 编辑

[attach]5263[/attach]
我们赶上了吐鲁番的葡萄节
[attach]5259[/attach]
老葡萄——据说已经有二、三十年的老树龄了
[attach]5260[/attach]
葡萄架下的商机
[attach]5261[/attach]
葡萄架下的斗鸡场
[attach]5262[/attach]
在吐鲁番到处可见到的、真正的葡萄园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9-7 12:11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9-7 12:37 编辑

   建云同学刚回到厦门,就马上撰文介绍旅游见闻、天山风情,视角开阔,图文并茂,同时还满腔热情地为同学们普及科学知识,确实是位热心好同学,精神可嘉!多谢了!

   林教授是学海洋科学的,介绍起沙漠特色风光来,同样也是侃侃而谈,头头是道,显得那么专业精深,学识广博,令人佩服!

作者: 江丽华    时间: 2012-9-7 16:25
欣赏完了天山风情及其沿途美景,该赞扬的张谊都已经赞扬了。我想问句题外话,在3楼那张合影里,是不是一位是你的夫人、一位是你的妹妹?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7 17:27
江丽华 发表于 2012-9-7 16:25
欣赏完了天山风情及其沿途美景,该赞扬的张谊都已经赞扬了。我想问句题外话,在3楼那张合影里,是不是一位 ...

老婆(或称夫人)同志是有同行,但尚未亮相;亮相者或是同事或是学生。老伴不轻易亮相——是向老同学您学习的!
作者: 江丽华    时间: 2012-9-7 17:38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7 17:27
老婆(或称夫人)同志是有同行,但尚未亮相;亮相者或是同事或是学生。老伴不轻易亮相——是向老同学您学 ...


还是请老同学把你夫人的相片亮出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机会难得啊!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9-7 17:54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9-7 17:57 编辑
江丽华 发表于 2012-9-7 17:38
还是请老同学把你夫人的相片亮出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机会难得啊!

赞同丽华意见,俺们很想认识一下教授夫人,一定很有风度的。

林教授别太自私咯,只顾自己欣赏。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1:05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8 12:19 编辑

天山之旅__那拉提草原

    位于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之一, 也是新疆每天较早见到日出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交错的河道、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交相辉映;每年6月至9月,草原上各种野花开遍山岗草坡,红、黄、蓝、紫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姿。优美的草原风光、点点的毡房、云移的畜群、以及当地哈萨克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区。


[attach]5299[/attach]
那拉提石碑下这位大姐,是我的终身老板——擅长于家政管理
[attach]5300[/attach]
那拉提草原,依山傍水、牧草浓密
[attach]5302[/attach]
属于典型亚高山草甸
[attach]5301[/attach]
虽已进入草原的秋季,鲜花依然多彩、艳丽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8 12:06
在世界四大草原上,野草遍地,家花也出现了,哈哈,好得很!
两位呼吁林教授将夫人亮相的女同学,应该投桃报李,实践男女平等的权利了。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2:53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8 12:56 编辑

天山之旅——那拉提草原
[attach]5311[/attach]
那拉提草原最美丽的季节应当是在5~7月,那个时候植被嫩绿、百花齐放;而现在,牧草显然已老化了
[attach]5312[/attach]
[attach]5313[/attach]
牧民们已开始收割牧草
[attach]5314[/attach]
[attach]5315[/attach]
并堆积成垛,已备作为漫长冬季大雪覆盖后牛、马、羊的饲用口粮
[attach]5316[/attach]
在比较平坦的草场已使用机械收割和打包牧草(本图为牧草打包)
[attach]5317[/attach]
收割后的草场又开始露出淡淡的绿色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3:12

[attach]5318[/attach]
哈萨克民族是个马背上的民族
[attach]5319[/attach]
他们骑马放牧、运输
[attach]5320[/attach]
骑马过河
[attach]5321[/attach]
这个季节,牛羊特肥壮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3:33

[attach]5322[/attach]
马,也成了当地的旅游工具;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的快感难以用语言形容
[attach]5323[/attach]
那拉提还有丰富的林木和野果资源;这是挂满果的(橘红色)枸橘灌木林和千年不死的胡杨
[attach]5324[/attach]
死后千年不倒
[attach]5325[/attach]
倒后千年不朽
[attach]5326[/attach]
草鹰在山坡低空飞翔
[attach]5327[/attach]
巨鹰却成了掌中玩物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4:34
天山之旅——时差

    到新疆旅游不得不提到时差问题。因为中国的地方时是以北京时间为依据,也就是说,随着地球的自转,当太阳经过北京天空的最高(最正)点时为北京时间12点。因此,相同北京时间、不同经线的地方其早与晚状况不尽相同。新疆是我国最西端的地方,早上看到太阳的时间最迟,而太阳落山的时间也最迟。故,在新疆的整个生活习惯会有较大的不同:早上睡到9点很正常,商店一般都在10点左右才开门,晚上9点天色依然很亮……。

[attach]5333[/attach]
从新疆回来的隔天早上6:20,太阳已爬上了厦门曾山
[attach]5334[/attach]
在新疆最早可以看到太阳的那拉提,早上8:20曙光初照山顶
[attach]5335[/attach]
透过林间,依稀可以看到曙色
[attach]5336[/attach]
曙光初照蒙古包
[attach]5337[/attach]
而晚上8点半左右,夕阳仍然高挂。 为了顺应西风的劲吹,新疆的葵花不一定是向太阳
[attach]5338[/attach]
晚上8:20,虽已是夕阳,但仍然灿烂
[attach]5339[/attach]
晚上9:05,夕阳仍然在山坡上
[attach]5340[/attach]
晚上9:07,已经日薄西山,但仍有余光。  待到9:40左右,才看到汽车打开夜灯

作者: 江丽华    时间: 2012-9-8 14:47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8 11:05
天山之旅__那拉提草原
    位于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之一, 也是 ...

谢谢林教授,让我们认识了教授夫人!教授夫人擅长家政管理是个难得的人才!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4:56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8 14:59 编辑

[attach]5342[/attach]
日月同辉
[attach]5341[/attach]
在农历七月十六晚,太阳的余辉还能照亮远山时,圆圆的明月已爬得老高了
[attach]5343[/attach]
吐鲁番早晨的8点半,我撩开窗布准备离开客房时发现,当地居民竟然都在屋顶睡觉(或许是室内太热了)。
可是,已经是北京时间8点半了,竟然还有不少人仍然在做着美梦!    这就是时差所造就的生活习惯的差异!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5:5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8 17:35 编辑

天山之旅——果子沟

       果子沟又名“塔勒奇达坂”, 是一条北上塞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峡谷孔道,全长28公里。该沟自古为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新道的咽喉,有“铁关”之称。果子沟以山沟内野果多而得名,沟内峰峦耸峙、峡谷回转、松桦繁茂、果树丛生、野花竞放、飞瀑涌泉、风光秀丽,有伊犁第一景之称。
       果子沟大桥作为新疆第一座双索面斜拉桥、第一高桥(最高桥墩达215.5米),其建设过程集国内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四新”于一身,是我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国内第一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
[attach]5344[/attach]
果子沟,位于伊梨霍城境内的天山之脉塔勒奇山中,距伊宁市约100公里,是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
[attach]5345[/attach]
果子沟因山沟内盛产野生苹果及其他水果而得名
[attach]5346[/attach]
但随着山的高度上升,山体的植被渐渐被天然松树林——雪杉所取代
[attach]5347[/attach]
果子沟的山均非常陡峭,但羊群照样在陡坡上行走采食
[attach]5348[/attach]
正值草场变化、牛羊迁徙的时节,牛羊走高速路是合法的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6:17
果子沟大桥
[attach]5354[/attach]
或许是我国目前最高的桥墩(215.5m)
[attach]5355[/attach]
走在桥面上更加感觉大桥的雄伟
[attach]5356[/attach]
桥的两侧出现一面云杉茂盛、一面却光秃秃得阴阳山
[attach]5357[/attach]
过了桥却见到植被斑迹重重的“臭头”山
[attach]5358[/attach]
从山上俯视大桥全景
[attach]5359[/attach]
连接大桥的是传入大山的隧道
(从果子沟大桥的地质条件与跨度规模可见修建之艰辛)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6:32

[attach]5361[/attach]
站在一山顶、看着他山高
[attach]5362[/attach]
欲与塔勒奇山试比高
[attach]5364[/attach]
山顶的蒙古包——可作客房、也是餐厅
[attach]5365[/attach]
山上的石头与植被
[attach]5366[/attach]
此类花似乎眼熟,花上的蜜蜂很专注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7:52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8 20:56 编辑

天山之旅——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境内的北天山山脉中,紧邻伊犁州霍城县,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2米,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5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6.4米,最深处达106米,蓄水量210亿立方米。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湖水除周围一些小河注入外,主要靠地下水补给。由于所处位置较高,蒸发量较大,湖水矿化度为3克/升左右,略带咸味,属微咸湖
       赛里木湖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质学称之为“地堑湖”。古代又曾称之为“西方净海”, 蒙古人称之为“山脊梁上的湖”,突厥语中“赛里木”意为“平安”之意。而赛里木是哈萨克语‘祝愿’的意思。
    赛里木湖中目前已有16种冷水鱼类,主要是鲑鱼类;成为高山湖泊水产养殖实验基地。现在赛里木湖大面积养鱼已获成功,将成为博尔塔拉自治州最大的水产基地和旅游重点区之一。

[attach]5367[/attach]
策马扬鞭      寻找西海
[attach]5368[/attach]
赛里木湖之一
[attach]5369[/attach]
赛里木湖之二

[attach]5370[/attach]
赛里木湖之三
[attach]5371[/attach]
赛里木湖之四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8:06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8 18:09 编辑

[attach]5372[/attach]
湖边水草、浒苔藻类丰富
[attach]5373[/attach]
“放牛郎”
[attach]5374[/attach]
“牧羊女”
[attach]5376[/attach]
姑娘策马更神气
[attach]5377[/attach]
湖边草场吐绿     生态系统完美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8 19:02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9 11:00 编辑

[attach]5378[/attach]
由于赛里木湖曾经有过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故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惜远道到这里拍摄结婚纪念照,
以见证自己的爱情、并期盼爱情像湖水一样纯洁与永远
[attach]5379[/attach]
赛里木湖周边树木茂盛、草地常绿、鸟类众多;常见雄鹰在湖面展翅飞翔
[attach]5380[/attach]
赛里木湖虽然不是海,但她与海洋一样令人向往、令人喜爱。再见了,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本不应该成为新疆最大的高山冷水湖!然而,有一段沉重的弱国历史使之不得不成为新疆最大的高山冷水湖!  1881年初,晚清政府与沙皇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被侵占的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而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及其以东地区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几个比赛里木湖还要大(斋桑泊湖大了近十倍)的淡水湖却被沙俄强行割走!现在成为哈萨克斯坦国的主要旅游与经济区。
    弱国被欺、割地赔款惨痛的一页历史虽已翻过去,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崛起!钓鱼岛、南海诸岛的竞争还在演绎。国土一旦陷落,再争之实在不易!期盼中国多一些像左宗棠那样的将士,敢于携棺出征保国土;也希望多一些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骨气与情操官员与志士!……。
    我国虽是大国、但仍然不是强国,尤其不是海洋强国!我们都还需努力!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8 19:17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9-8 19:20 编辑

新疆“时差”的贡法不太准确。时差应是两个时间区的时间差别(每隔经度15度差1小时),新疆比东部晚2小时,却要按规定采取同一个时区即北京时间,造成当地时间失调。到新疆不用调整手表时间,所以没时差。但当地人的生物钟没法按照东部人的生物钟调整,所以早晨8点多不起床,因为实际上还是6点多;晚上8、9点太阳不落山,实际上当地时间是6、7点。作这样人为规定时间当然是为了体现版图统一,加强控制,可是对当地人来贡自然是不方便的,晨午昏的概念混乱了。谁知影他们心里是什么想法?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9 14:21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9 14:23 编辑

天山之旅——伊犁——塞外江南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气候宜人,是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伊犁降水量较为丰富,全州地表水年径流量占全疆的41%,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有天然草场3亿多亩,可耕地3000万亩,已开垦1350万亩;森林面积88万公顷,占全疆的74%;伊犁生物物种多样、生态良好,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伊犁有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迹,是中国西部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不到新疆不知中国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美!”

[attach]5388[/attach]
犹似江南    胜似江南
[attach]5389[/attach]
[attach]5390[/attach]
玉米熟了——天下粮仓
[attach]5391[/attach]
[attach]5392[/attach]
晒玉米——沿着公路两侧几乎晒满了玉米
[attach]5393[/attach]
伊犁的农业具有多样性,除了畜牧业优势外,种植业也相当丰富多采(上图为葵花)
沿途可见一片片高粱、玉米、地瓜、马铃薯,苹果等,还有紫色的海洋——薰衣草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9 14:38
[attach]5394[/attach]
农村热闹的农贸市场
[attach]5395[/attach]
丰富多采的瓜果
[attach]5397[/attach]
果树挂果满枝头
[attach]5398[/attach]
新农村
[attach]5396[/attach]
牛羊迁徙时挤满公路、车辆务必让行(此照于车内,有反光)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9 14:58
历史悠久的伊犁
[attach]5399[/attach]
城防鼓楼
[attach]5400[/attach]
本团队于伊犁历史博物馆前合影(非在职不在其中)
[attach]5401[/attach]
认真听讲
[attach]5402[/attach]
将军府
[attach]5403[/attach]
戍边将军议事厅
[attach]5404[/attach]
将军办公台
[attach]5405[/attach]
[attach]5406[/attach]
两侧的武器装备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9 15:27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0 08:04 编辑

林则徐纪念馆
[attach]5407[/attach]
       林则徐抗英焚鸦片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他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到了新疆后,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自掏薪奉、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林则徐是位新疆各族人民都十分敬仰的福建好官员!
[attach]5408[/attach]
林则徐书法、苍劲有力
[attach]5409[/attach]
唐寅(唐伯虎)书法
[attach]5410[/attach]
[attach]5410[/attach]
纪晓岚书法
[attach]5412[/attach]
[attach]5411[/attach]
刘镛书法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9-9 17:53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9-9 18:26 编辑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8 13:33
马,也成了当地的旅游工具;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的快感难以用语言形容那拉提还有丰富的林木和野果资源;这 ...

  建云同学这张照片颇有点西部牛仔的气派哦。
  教授夫人照片拍得也很好,气质高雅,挺精神的。
  教授和教授夫人看起来很有夫妻相,祝福建云同学家庭美满幸福!!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9-9 18:04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9-9 18:04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9-8 12:06
在世界四大草原上,野草遍地,家花也出现了,哈哈,好得很!
两位呼吁林教授将夫人亮相的女同学,应该投桃 ...


   林教授发的照片,大家都欣赏到了,若说要投桃报李,人人有份。

   我家人都不热衷于照相,近年来拍得更少,拍来拍去没张好看的,出去旅游大多拍摄自然风光为主。所以就没法亮相了。

   为表歉意,找出一张高中时代三女生合影,贴在《高中四女生合影》专题中。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07:15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0 07:19 编辑
yftx2012 发表于 2012-9-9 18:04
林教授发的照片,大家都欣赏到了,若说要投桃报李,人人有份。
   我家人都不热衷于照相,近年来 ...

      张谊,谢谢!谨代表我老婆谢谢您的夸奖与祝福!
      扮‘西部牛仔’很容易,20元的牛仔帽就差不多了。新疆的太阳辐射比较强,我没带帽子和墨镜去,于是,路边卖了个‘牛仔帽’也就全部解决了,而且,还有点“牛仔”的味!
      高中三靓女的老照片我已欣赏了。遗憾的是,除了您之外、其余二位我全然不认识。如不是同学网,我所能认识的同学大概也仅局限一班,尤其是女同学——本班的都不能全叫出名字来;高中二年半确是有点‘白呆’!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07:37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0 07:59 编辑

天山之旅——天池

    天池,古称"瑶池",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位于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境内,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3米。天山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终年积雪,冰川延绵。天池在天山北坡三工河上游,湖水系高山溶雪汇集而成,清纯怡人;湖滨云杉环绕,雪峰辉映,非常壮观,为著名避暑和旅游之地。每到盛夏,湖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最为明艳。

[attach]5419[/attach]
天山天池的入口
[attach]5420[/attach]
山势陡峭、需要换二次专用车旋绕而上
[attach]5421[/attach]
虽是盛夏,远处天山的积雪依然明显
[attach]5422[/attach]
天池与“牛仔”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07:56

[attach]5423[/attach]
天山天池的规模并不太大,形状、环境与九寨沟的耶海相似
[attach]5424[/attach]
天池周边的云杉茂密、植被苍翠
[attach]5425[/attach]
湖中的游船码头
[attach]5426[/attach]
传说瑶池(天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山上还有座“瑶池宫”
[attach]5427[/attach]
天池,因西王母瑶池盛会”、王母娘娘沐浴而名传天下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11:40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0 11:49 编辑

天山之旅——经历与感受

1、 只要相互尊重民族习惯、以诚相待,便可得到其相应的热情与快乐
    “维吾尔”意为“联合”。 维吾尔族使用的是维吾尔语、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舞蹈和民族医学。 在天山脚下聚居着总人口约1千万的维吾尔族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和舞蹈艺术。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很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糖果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饭前饭后都必须洗手,洗手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一般不把食物剩余在碗中;吃饭时,不可随意拨弄盘中食物,不得边吃边东张西望;同时注意不让食品掉落地上。如不慎使食物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主人会将其收集起来放在飞禽或其它动物可以吃到的地方,供动物食用。吃完饭后,要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后才能离席。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
   维吾尔族人不食用猪肉,也忌讳提到‘猪’字。如您确实十分想吃猪肉,务必选择非“清真”的饭店,并问明是否有“大肉”,而非‘猪肉’。只要尊重其民族习惯,将会得到热情接待。


[attach]5428[/attach]
学 艺
[attach]5429[/attach]
共 舞
[attach]5430[/attach]
留 念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13:26
2、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传统正逐步走向文明
维吾尔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在保守伊斯兰教派居住的地区,女孩子只能穿着宽大的长衣、脸部包裹得仅能够露出眼睛,其余均不得外露。其一辈子,男性者只有其父与其夫可以看到其真实面目。根据伊斯兰教义,女孩子穿着外露的衣物意味着勾引男性!如果因穿着外露而被男性所性侵,其错仍然归属女性,且惩处不轻。
乌鲁木齐、东疆、北疆的数日旅游中,尚未见到头脸包裹得仅见眼睛的女性!女性参与了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她们除了头部多了道头巾外,与汉族女子的穿着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团队的导游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她风趣地说:伊斯兰教义和传统习俗正在被人民币所“和谐”。
[attach]5431[/attach]
本团队那位幽默、和蔼、专业的维吾尔族导游
[attach]5432[/attach]
乌鲁木齐街头的维吾尔族妇女
[attach]5433[/attach]
吐鲁番维吾尔族的娶亲活动:女长者先出场起舞
[attach]5434[/attach]
吐鲁番维吾尔族的娶亲活动:众亲友们随后载歌载舞
[attach]5435[/attach]
吐鲁番维吾尔族的娶亲活动:新郎、新娘也登场翩翩起舞
[attach]5436[/attach]
吐鲁番维吾尔族的娶亲活动:“惩罚”新郎
整个婚礼过程热烈、简单、和睦又文明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14:5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0 19:59 编辑

3、  遇到意外、应冷静处置,确保安全与不必要麻烦
    外出旅游,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排队从乌鲁木齐要乘火车去伊犁时,突然宣布所有车次火车暂停运行。原因没
说明,过了约一小时,挤满了的车站开始有些人在骚动了。是继续等还是退出?我挤到车站办公室询问原因,只见里面
工作人员也晕头转向。待我说明原由后,站长解释道:因发生小地震,目前道路情况不明、故不敢发车;正在核查中。 我告诉站长,应当把情况告诉旅客,取得大家的谅解;否则,恐会引起猜测与不满。随后,我们的团队全体撤出拥挤的候车室,找个相对宽敞的地方席地坐等。一会儿,车站的喇叭传出了“安民通知”,果然,气氛也就缓和了。当晚,我们在火车站等待了三个多小时。在此期间,我心里隐隐不安,如果再发生较大地震时整个团队将如何逃生?

    新疆至今依然存在来自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与恐怖团伙的威胁,因此,社会安全与治安管理比较严格。在我们旅游期间,恰逢“亚欧首脑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每次出去欲回乌鲁木齐时都要“验明”正身。在离疆的前一天,导游带领我们到“大巴扎”(贸易市场)购货,我则独自到“大巴扎”外闲逛。一会儿,一队警车呼啸过来,“大巴扎”被戒严了。我试图通过其它路线进去与团队会合,可任何路口都有武警戒严;情况也无法查问。我想,我进不去、他们也出不来,只好在大门口看热闹罢了,……。

[attach]5437[/attach]
国际大巴扎(小商品市场)
[attach]5438[/attach]
戒严了——大门紧闭,还有一个班的武警站岗
[attach]5440[/attach]
防暴车也在附近巡逻
[attach]5439[/attach]
这部加长车的周边站着好几个特警
[attach]5441[/attach]
其它可能进入的道路也被封锁
进不去也好,那就看热闹呗。  过了一会儿才得知:戒严,是因为有几个外宾来参观“大巴扎”。

    旅游过程切记安全第一,除了注意人身安全外,财产安全也很重要。  我们那位维吾尔族导游经常提醒:“人多的地方,背包放在前面,里面的东西是自己的;若背在后面,可能是别人的!”、“如果导游一味地介绍某种产品、又把你带到那些产品的商店,那么,意味着导游有利益空间在里面,这是潜规则。”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22:07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0 22:10 编辑

天山之旅——沉重的收获


    我属于自由主义毛病较严重者。旅游过程中,只要不会拖团体的后腿,我可能作一些个性化的活动。当团队人员往商品购物中心涌去的时候,我可能蹲在路边小摊上欣赏那些上不了柜台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当同事们骑着马往山上跑时,我便独自溜到河沟边玩石头。  于是乎,我从去时行旅最轻变为回时包袱最沉重——一大袋石头!在吐鲁番的路边摊、我淘到了“贝类化石”;在果子沟、那拉提河,我捡了一大堆石头。石头,拾之不易,弃之更难;越积越多,最终成为沉重的负担。

[attach]5452[/attach]
[attach]5453[/attach]
    贝类化石,新疆早已发掘了海洋生物化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奇台县境内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硅化木群、恐龙化石、古海洋生物化石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将军戈壁双井子滩产出的古生物化石多达200多种,包括各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头足类三叶虫类苔藓虫类等。其中首次被发现的新种化石,按国际命名法则定名的有石钱滩血石蛤,石钱滩挑齿蛤等。经地质专家鉴定,是一处具有3亿年地质演化史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存在着揭示新疆海洋变迁史的海相古生物化石群落。

[attach]5454[/attach]
贝类(螺)化石
[attach]5456[/attach]
石头:白、绿掺杂,有润滑感
[attach]5457[/attach]
[attach]5458[/attach]
杂石:有些在强光下会有透亮或发光效果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0 22:30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1 08:41 编辑

       “天山之旅”大体根据行程作了以上的交待。黄兄要我做些旅游感受(体会),我觉得没能归纳好。此次天山游的体会:是乐、是累!旅游不仅仅是观光,也是一种学习与锻炼的很好方式!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11 13:07
现身说法,情景交融,归纳得很不错,丰富多彩详细全面,有景有人有知识有政策,堪称新疆小百科。
作者: 黄文骅    时间: 2012-9-11 17:55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10 22:07
天山之旅——沉重的收获

    我属于自由主义毛病较严重者。旅游过程中,只要不会拖团体的后腿,我可能作一 ...

你捡到的那几块石头有和田玉吗?有你就赚大发了。
在那边远地方化石随地可捡,我在张家界就见到登山石阶上有海底昆虫化石(好像叫什叶虫,这要请教林教授)。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1 18:2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1 18:29 编辑
黄文骅 发表于 2012-9-11 17:55
你捡到的那几块石头有和田玉吗?有你就赚大发了。
在那边远地方化石随地可捡,我在张家界就见到登山石阶 ...


     和田玉大概是不可能的,而那块大的似乎有点玉的“味”。导游叫我拿去切看看、我不干。管它是什么东西,感觉好玩就罢了。有些东西让它朦朦胧胧地,反而更有味道。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13 14:30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9 15:27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抗英焚鸦片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

佤怀疑林教授拍摄的那几幅古人书法可能属于赝品。唐伯虎那幅字迹写得不怎么样,刘墉、纪晓岚二幅字的字形很相似,却不像网络资料的各自手迹。所谓纪晓岚书法,有些笔画抖抖索索的,像是临摹状态,更奇怪的是落款“纪晓岚”,题自己的表字而非本名纪昀,很不客气,古代文人岂会这样?还把“晓”写成简化字,显然是个破绽。不知新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怎么解释的?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13 14:46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10 22:07
天山之旅——沉重的收获

    我属于自由主义毛病较严重者。旅游过程中,只要不会拖团体的后腿,我可能作一 ...

老教授顺手拾到的石头,看模样还是比较好料。可能新疆遍地是宝吧?
佤2000年随大队人马到内蒙古,参观玉石厂,跟同行的一伙人在废弃料石堆上翻了半天,没找到啥米好货。有个同事翻到一块玛瑙废料,重10来公斤,开始很高兴,到返京时嫌重又太占行李空间,打算扔掉,佤不嫌麻烦帮伊带回办公室。后来伊还是不要,这块废石料就归佤了。实际上没啥用,长点见识。
有个朋友到巴西,买下50多公斤一大块未切割的半面紫水晶,千里迢迢带回,立在家里,也只是看着好玩而已。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9-17 12:03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9-17 12:03 编辑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5 12:15
天山之旅——能歌善舞的民族

   仔细欣赏林教授拍的照片,拍摄质量确实很高。不仅取景构图恰当,画面色彩自然和谐,而且照片高清晰。不知是相机质量高档,还是拍摄技术高超?两者都是吧。

   夜景照片或室内照片,好像很难拍得好。不是曝光过度,背景太亮,人像、景物都缺乏层次感,就是光线偏暗,画面模糊虚化。

   而林教授拍摄的夜景或室内照片非常清晰,近景背景都很清楚,色彩柔和真实。不知林教授能否抽空讲解一下夜景和室内照片拍摄技巧要点?请教林教授:您用的相机是什么品牌何种型号的?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7 22:28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7 22:29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9-13 14:30
佤怀疑林教授拍摄的那几幅古人书法可能属于赝品。唐伯虎那幅字迹写得不怎么样,刘墉、纪晓岚二幅字的字形 ...

       刘兄,高、实在高!  当时我也曾纳闷,纪晓岚的“晓”那个时代已有简体?且,如是真迹,该馆的安保似乎并不严格。看来,应是临摹的赝品;但从挂件的‘年龄’看,‘临摹’也有一定时间了。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7 22:40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7 22:43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9-13 14:46
老教授顺手拾到的石头,看模样还是比较好料。可能新疆遍地是宝吧?
佤2000年随大队人马到内蒙古,参观玉 ...

       “可能新疆遍地是宝吧?”   这是不可能的。我曾抱不少石头回家,看腻了,再抱出去丢掉。这方面,我有点“历史”,似乎也有点怪癖。下次到厦门,不妨观赏我的藏石吧。

作者: 江丽华    时间: 2012-9-17 22:52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17 22:40
“可能新疆遍地是宝吧?”   这是不可能的。我曾抱不少石头回家,看腻了,再抱出去丢掉。这方面, ...


那些藏石能否传上网也让我们欣赏欣赏!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7 22:58
yftx2012 发表于 2012-9-17 12:03
仔细欣赏林教授拍的照片,拍摄质量确实很高。不仅取景构图恰当,画面色彩自然和谐,而且照片高清晰。不 ...


[attach]5568[/attach]

        “不知林教授能否抽空讲解一下夜景和室内照片拍摄技巧要点?”   张谊,您可是羞煞我了。我的照相技术可以说特差!一般地,都是像使用‘傻瓜机’一样使用。照相机是“小日本产的Nikon 数码机”,拿着小日本产的照相机去拍‘抗议日本侵占钓鱼岛的游行’,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9-17 23:08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2-9-17 23:10 编辑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17 22:58
“不知林教授能否抽空讲解一下夜景和室内照片拍摄技巧要点?”   张谊,您可是羞煞我了。我 ...

  “特差”?过谦了吧,看林教授拍的照片,确实质量很高呀。

  那难道是相机的质量超好?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18 14:07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18 14:08 编辑
江丽华 发表于 2012-9-17 22:52
那些藏石能否传上网也让我们欣赏欣赏!

江姐既然提出要求,不炫不恭。献上一盘猪脚芋头供欣赏与品尝吧。仅此而已。
[attach]5570[/attach]
猪脚与芋头刚从菜市场买回
[attach]5569[/attach]
这块‘丛林’石头、从山上搬到山下,我的腰2天直不起来

作者: 黄文骅    时间: 2012-9-18 16:31
那猪肘应该加工的,下面这块加工一下,去掉左边多余的部分,做个底座,涂上清油,是个蛮不错的观赏石。
作者: 江丽华    时间: 2012-9-18 17:05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18 14:07
江姐既然提出要求,不炫不恭。献上一盘猪脚芋头供欣赏与品尝吧。仅此而已。
猪脚与芋头刚从菜市场买回
这 ...


谢了!藏石确实漂亮,有观赏价值!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20 15:56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20 15:57 编辑
黄文骅 发表于 2012-9-18 16:31
那猪肘应该加工的,下面这块加工一下,去掉左边多余的部分,做个底座,涂上清油,是个蛮不错的观赏石。 ...


       黄兄内行!芋头是天然、猪脚肯定是加工的,但加工物仍然是石头。下面这块石头是纯天然的,已放置了数年,不舍得敲打修饰。不过,日子久了可能会褪色,你认为涂上清漆有好处吗?请指教!
作者: 黄文骅    时间: 2012-9-21 09:34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9-20 15:56
黄兄内行!芋头是天然、猪脚肯定是加工的,但加工物仍然是石头。下面这块石头是纯天然的,已放置 ...

      我认识的一位老前辈嗜好收藏奇石,他2—3天就要用清油擦一遍石头,除了是让石头显得油润,还可保护不开裂、不褪色。注意,是擦清油,不是涂清漆!涂上漆,石头就报废了。
作者: 陈长乐    时间: 2012-9-21 1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877315305    时间: 2012-9-22 16:05
我老公的舅舅当时援疆定居伊宁,等退休一起去玩一趟,看了刘同学的图片介绍,真想马上去,谢谢不顾车马劳顿为老同学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23 22:20
877315305 发表于 2012-9-22 16:05
我老公的舅舅当时援疆定居伊宁,等退休一起去玩一趟,看了刘同学的图片介绍,真想马上去,谢谢不顾车马劳顿 ...

呵呵,还没到广阔的新疆就转向了啊,那不是刘同学的图片介绍,系林同学的图片介绍哦,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9-23 22:25
陈长乐 发表于 2012-9-21 10:46
刘兄说的好。以人为本,爱美之心人人皆有!请大家有空多出外,像建云兄一样,不把好景留着孤芳自赏,为同 ...

[attach]5718[/attach]
特供陈秘书长欣赏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27 16:38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27 16:42 编辑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9-23 22:25
特供陈秘书长欣赏


      看那‘牧羊四姑娘’的面孔似乎是四位汉族姑娘,只是穿上少数民族服饰罢了。或许,作者并没有到过新疆体会新疆姑娘“深眼窝、细长眉”的特点。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9-27 17:0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9-27 17:06 编辑
877315305 发表于 2012-9-22 16:05
我老公的舅舅当时援疆定居伊宁,等退休一起去玩一趟,看了刘同学的图片介绍,真想马上去,谢谢不顾车马劳顿 ...


       伊宁,是新疆最美丽、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方。伊宁拥有大量‘屯田戍边’的老建设兵团,他们现在既不是兵(没有武器)、又不是农(有工资)、但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开拓出大片的农田,种植具有计划经济特色(该是玉米、全是玉米;该是棉花的、全是棉花)的农产品。    应当去走走、看望您那位为建设新疆贡献了青春、又奉献了子孙的舅舅。去伊犁的最佳时间是5-6月,那时草场吐翠、百花争艳、牛羊肥美,……。相信您会有很多感想与收获。
作者: 安粹芝    时间: 2012-10-22 00:28
林教授这趟天山之旅,收获多多,也让我们大饱眼福。新疆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美,景美,拍的照片更美,这与像机高级,技术专业分不开。在欣赏照片的过程,也增长了许多科普知识,在此道声谢谢,林教授,您辛苦了!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0-29 22:49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0-29 22:51 编辑
安粹芝 发表于 2012-10-22 00:28
林教授这趟天山之旅,收获多多,也让我们大饱眼福。新疆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美,景美,拍的照片更美, ...


        谢谢您的夸奖!不过,‘新疆行’是受会长同志‘罗布泊行’的诱惑才选择的,确实感觉不错。明年,打算再沿着‘维和部队’的脚印去攀登西藏高原。希望届时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 安粹芝    时间: 2012-10-30 00:54
趁体力还允许,多出去走走看看,待年老时有更多美好回忆及故事讲给孙子听,免得老说不完"粮票的故事",让人烦。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2-10-30 1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2-10-30 10: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2-10-30 1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0-30 23:3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0-30 23:35 编辑
方维和 发表于 2012-10-30 10:08
往前跨一步,就出国了。


      很好,我正愁着没有出国的机会呢;您身后的那位就是我的榜样!
作者: 尹一波    时间: 2012-11-7 13:22
本帖最后由 尹一波 于 2012-11-7 13:28 编辑

天机泄露!小心脚还没落地,立马被逮哦  !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yxyz697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