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标题: 我的饲料之路-四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2-18 22:02
标题: 我的饲料之路-四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19 09:32 编辑
我的饲料之路——探索
刚刚从家庭分散养殖型、自由放牧型逐渐转化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我国畜、禽、渔养殖业尚处于探索和不规范状态的1996年初,“中国畜牧兽药与饲料工业”展览会于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召开。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饮食结构的逐步变化,肉、蛋、奶、鱼的需求量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集约化养殖必然成为中国“菜篮子”工程的发展方向。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环节链之一——饲料工业的发展也备受国家农业部的关注。因此,农业部饲料工业办公室的一帮人来厦参与了此会。
会议期间,农业部饲料办向地方饲料主管部门了解了本地饲料工业的发展、以及抵御外资饲料企业的状况,我应邀参加座谈。在如实汇报了厦门民营饲料企业在与‘正大集团’等外资企业竞争中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后,农业部饲料办的工作人员显得很高兴,提出要参观厦门饲料企业。我带领他们参观了数家民营饲料企业之后,他们与我进行了个人交谈;他们坦诚地表示了对中国饲料行业发展滞后与脆弱性的担忧:“自改革开放以来,仅‘正大集团’一家外企进入中国饲料市场不到四年、就已经占领了我国近三分之一的饲料市场。而我国正在积极准备加入WTO,届时将面对的是全球饲料企业的竞争,中国的民族饲料工业能否抵御外企的竞争?” “饲料工业直接关系肉、蛋、鱼的“菜篮子”工程与民生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为了未雨绸缪,农业部和国家科技部拟投资、成立一支饲料科技队伍,以扶持我国饲料工业快速发展。
经过了企业的参观与接触,农业部饲料办人员了解到我是厦门民营饲料企业的主要技术后盾。为此,特邀请我参与这支欲组建、‘事关民族饲料工业兴亡’的科技队伍。听了那些事关民生与国家稳定的大论后,我的‘匹夫之责’油然而生。恰在那个‘海洋科研’不太受重视的年代,我的单位也爽快地同意给借用半年。于是乎,于1996年6月,我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担当了“中国大华人饲料科技集团”技术部副经理,走上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探索之路。
[attach]8366[/attach]
高级畜牧师?——名片、名骗、明着骗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2-18 22:19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18 22:20 编辑
在北京期间,我接触了中国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现改为‘中国农业大学’)等不少学者、专家,与之交流后收获颇多。在此之前,我所关注的主要是饲料产品对饲养动物(畜、禽、鱼)自身健康和生产效率的问题。而在北京,听到了不少学者对集约化养殖将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养殖产品质量问题,以及不规范的配合饲料、滥使用药物的养殖过程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等宏观问题的讨论。自此,一个新的概念——‘饲料安全与卫生’在我心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attach]8367[/attach]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2-18 22:35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19 09:35 编辑
在“中国大华人饲料科技集团”任职期间,真正呆在北京的时间很短;前期主要是对我国主要饲料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进行考察、调研。我们的足迹遍布东三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考察的对象是当时的国营饲料企业、大型养殖场。在此期间,领略过“京官”(我还不是官)的荣耀与待遇:一些大型养殖场通常是不让外人进入的,而我们却能够换上他们已消了毒的服装、进入养殖场享受现场参观权;而最不能习惯的是‘吃与喝’,北方的‘酒文化’实在让我承受不了!对中国饲料现状的调研过程。让我了解了当时我国饲料工业的现状——几乎都是地方粮食局属下的国有企业。 最后,我们确定在江西省抚州(临川市)崇仁县与一家粮食局属下的饲料厂进行技术合作与改造试验。
[attach]8368[/attach]
在东三省参观了大型肉鸡、蛋鸡养殖场;看到了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玉米——饲料的主要原料
[attach]8369[/attach]
当然,也少不了“摸蛤兼洗脚”——观光
[attach]8370[/attach]
长沙‘爱晚亭’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2-18 22:50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19 09:37 编辑
由于京城的人不习惯于穷乡僻壤的生活,与江西崇仁县龙乐饲料厂的技术合作由我驻现场负责。当年的崇仁县还相当贫困,人们的观念也十分保守;如地方政府接待我们时,点的都是山珍野味、且大锅大盘的菜肴,一般都吃不到一半。吃剩下的菜肴我叫他们打包带回家以免浪费,他们却都说:“羞死人呢!” 谁都不敢;饭店也没有专供打包用的餐盒。于是,我就到街上买来塑料袋把比较好的剩菜打包、提到技术员家中去;这下可把他的一家老少高兴极了——真是个‘死要面子’的地方!
江西崇仁最具特色养殖的是“崇仁麻鸡”,要把饲料产品打开局面,一定要先过“麻鸡”配合饲料这一关!而“崇仁麻鸡”是什么样?我虽已经吃过了,但却没看到活鸡。于是,我要技术员带我去参观“崇仁麻鸡”的养殖,他告诉我要早起才行。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启程到一山地养殖场,当我看到那麻鸡时,挂在心里的石头一下落地了——在同安进行的鸡用饲料添加剂与配合饲料养殖试验时,本地鸡群中就有部分是这种生长较慢、飞得很高的“土鸡”。“崇仁麻鸡”养殖模式有其特色:早上一早就放其在山坡野外觅食,晚上才用配合饲料让其在鸡舍中自由采食。故,虽是规模化养殖,但不失其天然风味!
经过约3个月的机器设备安装与调试,第一家“大华人”饲料生产企业终于可以投产了。“崇仁大华人饲料厂”在热闹、隆重氛围中剪了彩;配合饲料的质量也一炮打响。 可是,后续的人事与体制改革却让我寸步难行!由于新厂所采用的是自储料筒至饲料产品出来基本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农业部支持项目),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已不需要那么多(原厂约70余人,实际一半足够)了;我提出精简1/3,保留 2/3人员;且饲料原料务必由实验室检验合格、技术部经理同意之后才能采购进厂等一系列管理方案与制度均遭遇到阻力。主管的粮食局局长拿着我起草的方案到招待所找我:“要保留谁、精简谁?那些被下岗的员工很可能会拿着刀子到我办公室去与我探讨要谁先去见马克思的问题!”我说:“就那么200余元的工资有那么严重?” “那不单是工资的问题,还存在‘我为什么被下岗’的面子问题!” 由于饲料厂采购的肥缺都是局长的亲戚,原料采购制度也同样难以执行:“我们资金这么困难,人家能够把原料发给我们就不错了,要挑三拣四的,恐怕生产难以得到保障”……。
虽说粮食局长的说法有其私心的一面,但也有现实客观存在的事实。看到真正要改革时的诸多困难,看到我所走过、看到的国有饲料企业的同类诟病;我向农业部饲料办写了份调查与试验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民族饲料工业的最大问题并非技术问题(因为每个饲料企业都有被冷落在哪里的农业院校毕业的畜牧养殖或兽医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并非我们技术力量所能够解决。 由于看不到“技术拯救民族饲料工业”的曙光,且我被‘租用期’又到了;于是,我向集团公司的老总挂了个辞职电话后,便从江西直接返回单位报到了。
[attach]8371[/attach]
“大华人饲料科技集团”第一家饲料厂
[attach]8372[/attach]
饲料生产流程达到了自动化控制,属于当年国内的先进水平
[attach]8373[/attach]
“大华人”技术团队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2-18 23:45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19 00:20 编辑
1997年,虽已经离开了“中国大华人饲料科技集团”,但对在其任职期间对我国饲料行业的所见所闻、专家学者们对不规范的饲料生产可能对人类健康潜在威胁的忧虑,以及当时的饲料生产行业确实存在诸多安全与质量隐患问题;我感觉有必要予以总结、并以制度化予以自律。为此,特向农业部饲料办撰写了“饲料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这一规范性与技术性的报告。 1998年中旬,江西省计委给我挂了几次电话,告知了江西省国有饲料企业都准备转为私营化,希望我组织福建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家前去竞购。遗憾的是,我没钱;而有钱的却不愿意干饲料行业、更不愿意到内地去发展。
由于中国饲料企业逐渐走向民营化,“中国大华人饲料科技集团”也随之成为历史。在探索中国饲料之路的“大华人”岁月中,虽无法力挽狂澜,但对中国当时的饲料行业现状和发展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也看到了不少卓有远见、富有责任感的农业官员与专家学者们为民族饲料工业和养殖业未雨绸缪,极力改革的正面因素;并从中学到了不少从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社会良知与丰硕知识。 中国饲料工业之路——我也曾是一位探索者!
[attach]8374[/attach]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2-12-19 08: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ftx2012 时间: 2012-12-20 11:34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20 22:56 编辑
林建云 发表于 2012-12-18 22:50 
由于京城的人不习惯于穷乡僻壤的生活,与江西崇仁县龙乐饲料厂的技术合作由我驻现场负责。当年的崇 ...
勇于探索,亦学亦商。拓展事业,科技报国。追求理想,无悔人生!
如果说,一开始走上“饲料之路”,只是“逼上梁山”,为了谋生还债而已;那么,后来在农业部领导下,加入中国饲料工业科技队伍行列,并负责“大华人饲料集团公司”下属第一家饲料厂的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产运行,则标志着从非专业人员到行业专家的成功转变。这是多年勤奋学习探索实践的结果,的确很不容易。希望林教授继续为我国饲料行业的规范有序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 林建云 时间: 2012-12-20 23:07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20 23:10 编辑
yftx2012 发表于 2012-12-20 11:34 
勇于探索,亦学亦商。拓展事业,科技报国。追求理想,无悔人生!
如果说,一开始走上“饲料之路 ...
张谊,“亦学亦商”说过了,我是经不了商的人。虽也曾试图“创业”,但屡试屡败;从中深刻体会到云霄那句俗语“状元子易生、‘生意’子难育”的深刻含义。待有空,再汇报虽曾‘屡败屡战’、但还是‘屡战屡败’的惨痛经历吧。
作者: 高志强 时间: 2012-12-21 15:21
本帖最后由 高志强 于 2012-12-21 15:39 编辑
看了建云兄《我的饲料之路》这段艰辛、难忘且成就卓著的创业历程确实感人!1987年的180元报酬是个很大的数字了,估计这还是“外快”吧?
为了改变贫困的状况,我也有一段艰辛的下海经商创业史(其实也只是“店小二”而已),1995——2002年,我苦心经营了将近八年的"云霄艺友美术装潢部"改变了我窘迫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有了自己“有天有地”的寓所,过上了“既没内债又没外债”的殷实生活。因此我坚信:幸福在哪里?就在你智慧和拼搏里!也正象维和兄所言:我们努力过了,我们无愧此生!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yxyz6974.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