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地震室
七四届七班 林少云
地震室是云霄一中一个微小的科学园地,也是一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
在上高一的时候(七二年)有一天,我班的团支部书记方维和同学突然找到了我说,陈树嘉老师组建了一个地震预报室,点名要我们几位同学参加,听到这一个新生事,当时的心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对“地震”一无所知的我突然可以介入地震的预报,那是多么自豪和骄傲。一时间突感热血沸腾,就这样,我们兴致勃勃地迈入这一神奇、求知的领域。在这段可歌可泣的年代里,也为我的中学时期写下了一页难忘的日子。
没有庆典活动,没有领导祝词,没有剪彩。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几位同学(我和方维和、吴寿金、吴坤元、郭少玲、施坚若等)来到学校旧礼堂边一间矮小简陋的小平房里,组建了云霄一中地震预报室。这间屋子11平方米,土木结构,屋顶的瓦片经常被大风吹得沙沙响,每逢大雨还经常漏水,当时的地震室,非常简朴,屋里摆着两张破旧的办公桌和几张长木板凳,有一只打水桶,还有简单的温度计,温度仪,绘图纸,尺子,就这么几件工具,使地震室更觉得神秘和好奇。
经过老师精心细致的几个小时的培训,我们就开始分工上岗了,每天早上,我们要在上课前提前到学校食堂边的一个水井去测量水温,水位的高度,下午放学后,再做重复的工作。把测量的数据,标绘在坐标图上,然后根据以往的情况,做综合的分析,上报地震局。春去冬来,两载的时光一晃过去了。我们如期如愿地完成了高中的学业,同时也学到很多有关地震的知识,更难忘的是我们与地震室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回首这难忘的地震室的日子,一股浓厚的师生情谊令人流连忘返。一提起陈树嘉老师,就更令人称赞不已。陈树嘉老师是我们敬爱的老师,更像我们的父亲和兄长。他把地震预报这项课外活动,当作他的第二课堂。每一天,每一时,他都缜密地把每天的水温,水位变化图,演释成一拍拍,一节节的美妙音符,动听的歌曲,灌输在你的脑海里,融化在知识的海洋中。让你新鲜、陶醉、永不停止地去追求。看着那一张张水温水位变化图,犹如一幅汹涌澎湃的海浪,千军万马奔腾的巨作。记述着辛勤园丁的心血。两年里,我们学会地震的分析和推理,利用这一水温水位变化图,预测出了几次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地震震级。在平常人看来,这真是不可思议,但这真是老师心血浇灌的成果。是科学真谛的奥妙所在。万事没有大小之分,没有精粗之比。真诚之下处处可以拼出火花。
说起地震室这两年,其实是非常地枯燥无味。可陈树嘉老师从不这么看。七百多天,百把个星期日,老师都是津津有味与我们在一起做这些小丁点的事。每逢星期天,你都可以看到老师熟悉的身影。记得有一天,风雨交加,狂风暴雨,我们值班的两个同学,被困在地震室。天黑地暗的,我们以为这夜不知如何过。突然间,一个熟悉的身影闯了进来,是陈老师,他带来了雨具,还要我们到他家吃饭。我们感动极了。不知有多少个星期天,有多少个风雨夜,他都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的面前。他不仅是来关心地震室的工作,更多是来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平时他是我们的老师,有时他更像我们的父亲和兄长。时常与我们谈学习,谈家常,他把我们师生的情谊浓缩的更实在和深厚。陈老师就是用这一点点,一滴滴温馨和蔼的作风,来影响和鼓励我们,这两年里,我们在陈树嘉老师的身上更可以看到“辛勤园丁”的光辉形象。地震室的工作是一点光环也没有的差事,两年的时间没有一位领导来过,没有一点表扬和奖励,更没有物质上的刺激,可老师那份对工作执着,永不停歇的精神,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形象。在地震室里,我们几位同学的情谊也是惟妙惟肖,除在一起研究和探讨地震的事之外,更多是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做作业,每遇到一些难题,我们都会争得脸红耳赤,直到难题解决。有时那种心花怒放的激情,是乎要把地震室的屋顶冲开。在当时,我们同学习,同劳动,还没有深刻地体会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奥妙。但今天细细想来,那两年的学习精神,工作热情,在这间昏暗的小屋,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流通,动力的激发,尽管工作枯燥、无趣、苦闷,然而一丝丝一缕缕同学间的情感,在这间小屋闪光、发亮。
这两年,我们每一次讨论那一点点水温水位变化时,每当讨论出地震迹象时,那种知识的蕴藏力和科学的神奇,都使我们感到每一次的工作是那么津津有味。不知有多少次地震室的小屋里爆发出多少个满屋的欢笑。
忆往昔,峥嵘岁月。这平方的地震室无不荡漾着我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永久永久地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