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趣(素材)
高志强
1、“点灯点莽”
谁还记得这首童年游戏歌谣——
主持者邀几位同伴或孩童,先把自己手掌朝下张开,再叫他们各出一根手指顶到掌心,大家一起拉长声念起歌谣:
“点灯点莽,
桃花秘冒,
胭姬捧粉,
鸟气阿出世忌嘎忌嘎滚!”
随着最后话音落下,主持者急促地把顶在掌心的手指抓住(收网)。这个小游戏可训练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被抓着者可轮流做庄,还可活跃气氛,引来一片笑声,拉近与同伴的距离,
此游戏不需场地,不用道具,随时随地可玩,男女孩都可玩,尤其大人与小孩玩更是乐在其中,我现在还常和三弟那九岁的小儿子玩呢。希望大家童心未泯,试着和身边的闽南孩童玩玩此游戏吧。
这个游戏歌谣用闽南话念起来,朗朗上口。“秘冒”即“地包天”,形容桃花含苞欲放,“胭姬”即胭脂,此处读音用“姬”,更能接近“脂”字的闽南话发音,“鸟气阿”即老鼠。有的地方把第一句念作“点灯点卯……”,也许是云霄城乡、山海区域方言的细微差别。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奶奶是这样唱的:“点灯点莽……”(“莽”用第四声发音,同“蚊”字闽南话发音相同)。
咱们都是听着这些童谣长大的,创造发明者也许是咱们奶奶的奶奶的奶奶,其用意嘛?有的很难说清。如果第一句最后一字读音是“卯”,那么第二句“桃花秘冒”最后一字读音也象“卯”,岂能成韵?其实在闽南童谣中有许多音都是用“叹词”带过的,有的只是吟唱声调所需而已,本身就不必有特定的明确的含义所在,我是这样认为的。
2、“抹哟裂”
我童年家在北门,常和很多农民的孩子一起玩耍,记得他们夏天常玩“抹哟裂”(捉大蜻蜓)游戏。我目睹他们先用蜘蛛网搓团去粘捕一只大蜻蜓(“哟裂”),而后再把大蜻蜓绑一条线,接在一小竹竿上,跑到有许多大蜻蜓出没的河沟或水塘边,挥动起小竹竿,让线上的蜻蜓不停地做365度旋转,以示飞翔,同时大声叫喊:给(用第一音,同“鸡”)价(同“只”)抹(同“母”)、给价抹……
这就是在国人被“性禁锢”的那个年代,懵懂少年在人为制造昆虫界的异性追逐交配事件,以为蜻蜓会听方言,大声对其叫喊:“给只母的!给只母的!”当哪只糊涂公蜻蜓眼睛瞎了把被舞动的蜻蜓当成“美女”,追逐着与其强行交配时,就马上会被早有所准备的孩童“活捉”。孩童把那只骚蜻蜓逮着后又再次舞动手中的蜻蜓,重复着刚才的喊叫,不停地抓捕。
至于该游戏结束后,他们是把蜻蜓捉去玩、去卖或是去吃(我知道捉“知了”是用来火烤后吃的)我就不得而知啦。请当年玩过此游戏的同学补充补充。
(2012、4、20~21)
【刘炎昭回帖(略删改)
没错,“知了”是用来火烤后吃的,但其用途据说是可以治“偷娶尿”(尿床)。至于“抹哟裂”,我们当初的动作和你基本同款,但好像纯属哑剧没有配音。在那个国人被“性禁锢”的年代,我们可是纯属闹着玩,自得其乐而已!
从前“抹哟裂”算常见的,但好像没有公母之分呀?抓到就绑(架),就开始“抹哟裂”。动物好像除了人类外都是公的好看,所以我觉得“抹哟裂”,你贡的是异性追逐的效果,我倒认为是同性相斗的原因(一只鹧鸪占一个山头)。
原先各乡里的大小池塘而今基本被填平起厝,离开了池塘,“哟裂”好像不太好繁殖,濒临绝境。(2012、4、2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