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标题: 拙联求佳对 (原联下联) [打印本页]

作者: 阳光明媚    时间: 2012-3-19 09:20
标题: 拙联求佳对 (原联下联)
“长安无玄德,令卧龙临风洒泪悲啸梁甫吟”

(注:此联是在1986年春节前为一同学(不是高中)所作,该同学文武全才,德才兼备。却一直受压制而不能展其志,故我写此联以安慰。发表在同学网上后,为求工整,或可修改为:“京都无圣君,令孔明临风洒泪悲啸梁甫吟。”请刘兄及同学们指正。)


作者: liuzhming7274    时间: 2012-3-19 17:02
上下联都出来才好欣赏,了解意境,不然就容易对得没边没沿。
我不认识受赠者,就联论联,交流一些感觉。
此对联用典故、词牌构思,显出有文采、有气势,内涵丰富;对仗也比较工整。86年即能制这样的赠联,水平不低啊。
从佳联的角度来看,还有美中不足,主要是平仄安排和典故对应,有待调整。比如平仄(不知原按古韵还是今韵,我是按古韵标):
草莽有狂客,携冯谖 弹剑作歌 笑呼将进酒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长安无玄德,令卧龙 临风洒泪 悲啸梁甫吟
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
京都无圣君,令孔明 临风洒泪 悲啸梁甫吟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
上联第一段,仄起仄收,比较拗口,一般平收较好。第二段三字平平平,第三段四字又平起平收,就不够严谨。
原下联第一段连四个平,“德”仄声,与上联重(如以今韵读平声,则五个平,不合辙)’第二段与上联对应的三字也是平收,平仄不对。
修改的下联第一段第5字平仄理顺了,但成了平起平收。
关键是上联“客”字为仄声,后面就不好办了。我觉得较顺的平仄安排大体是:
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
照顾原意,有的平仄不好改,至少调整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

作者: 阳光明媚    时间: 2012-3-19 17:33
刘兄,真的非常感谢!你的指正,确实切中我作联时易患的毛病。作联时我比较注意内涵和意境的完美,比较忽视平仄的对应。一对隹联,应力求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结合。再次表示感谢!
作者: liuzhming7274    时间: 2012-3-19 18:09
阳光明媚 发表于 2012-3-19 17:33
刘兄,真的非常感谢!你的指正,确实切中我作联时易患的毛病。作联时我比较注意内涵和意境的完美,比较忽视 ...

免客气啊,实际上我是纸上谈兵,知易行难。但这样交流切磋,彼此都有收获,对我而言也是个学习机会。
作者: liuzhming7274    时间: 2012-3-19 18:57
本帖最后由 liuzhming7274 于 2012-3-19 19:07 编辑

       从内容看,上下联的呼应、照应还不够切实。当然你想表达文武或才情性格,可以不拘一格,可是有点顾此失彼。上联“草莽有狂客,携冯谖 弹剑作歌 笑呼将进酒”,我作为半虚构看的,狂客携冯谖,表明以他为主,弹剑作歌是冯谖的典故,真人真事;二人笑呼“将进酒”(词牌),则是虚构,套用李白形象。整个上联虽是由半虚半实构成,而联意能连贯起来,意境切合狂客身份。下联“长安无玄德,令卧龙 临风洒泪 悲啸梁甫吟”或“京都无圣君,令孔明 临风洒泪 悲啸梁甫吟”,就讲孔明一人,主要是虚构的情景。“梁甫吟”(词牌)为孔明所喜吟,这是实,其他都是虚拟。孔明确实与“梁甫吟”有关系,冯谖、狂客呼“将进酒”则是移花接木,从用典的角度看,严格来说就与下联不对称(当然也可以)。
    主要还是对孔明形象的描写值得斟酌。他已被老百姓视为智慧的化身,平生性情淡泊从容,再怎么样,都不至于临风洒泪、悲啸,所以,下联的比拟有点失当。
   从用词看,草莽(形容词,借代)对长安(专有名词,象征)不够工整,对京都(名词,借代)较好,也还可以变化;狂客跟玄德对不上,跟圣君可对;冯谖与卧龙对不上,与孔明可对,但一为姓名一为字,都是平声,不够工整。弹剑作歌与临风洒泪,是宽对,虽然各自意义都很顺,而上下联对应却不太理想。笑呼与悲啸,本来对应工整,但笑、啸同辙同音同调,又挨得近,读起来略感别扭。至于将进酒与梁甫吟,两词牌没办法对得天衣无缝,只能将就。

作者: liuzhming7274    时间: 2012-3-19 20:40
本帖最后由 liuzhming7274 于 2012-3-19 21:22 编辑

以上只是一孔之见。制对联主要还是重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力求完善,但不必拘泥。
说来说去,还是具体化,先试改个版本:

草莽有狂生,偕太白  弹剑作歌 笑呼将进酒  
庙堂无圣主,令孔明 凭栏举目 闲诵梁甫吟

说明:
上联第一段改仄起平收,所以改“狂生”或“狂徒、狂人”。实际上“狂客”一词表现力比“狂生”等强得多,为平仄只好迁就,否则就得去改“草莽”,牵动太大。
“冯谖”改“太白”,一为平仄。二与下联相对,三与“将进酒”联系,与下联平衡。“携”改“偕”,显得平等,谁能把太白当随从啊?“弹剑作歌”就算通用了。不足是,冯谖的名字较新鲜,太白被用得较多,上联转向李白故事,显得不如原来的新颖。
下联第一段,“京都”暂换做“庙堂”(或天庭、金銮之类,应该还有更适合的),缩小范围,以对应草莽;“圣君”也是为平仄换“圣主”(不很贴切,“明主”较好但“明”字重,再想想),“狂徒、狂人”对“圣主”较合适,但徒、主音近;“临风洒泪”就得另起炉灶,“凭栏举目”(隐岳飞满江红之典,与冯谖暗对)”只是个权宜构思,还是不能很好对上,或作“凭栏挥扇(羽)”、“挑灯览策”等,最好作“抚琴XX”,琴对剑比较好,后面如何,尚未想好,反正不可泪水长流,那是杜甫的事;“悲啸”改“闲诵”,主要考虑体现孔明的淡泊风格,但“闲”“诵”二字也不够贴切,可再思考。
以上仅是一种调整形式。实际上如是赠好友,不是什么应征联,原联就不必多改动。如:
草莽有狂客,偕太白  弹剑作歌 笑呼将进酒  
庙堂无圣君,令孔明 临庭信步 闲诵梁甫吟

作者: 阳光明媚    时间: 2012-3-19 22:48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2-3-19 22:57 编辑

刘兄,冯谖还是不改为好,因为冯谖这个充满了智慧的下层机警人士,眼光远大,深谋远虑,抱负不凡,不亢不卑,我是十分喜欢的。在这对联的意境里,一改全联就变样了。以改下联为主。下联我同意你的看法:‘主要还是对孔明形象的描写值得斟酌。他已被老百姓视为智慧的化身,平生性情淡泊从容,再怎么样,都不至于临风洒泪、悲啸,所以,下联的比拟有点失当。’晚上,我重看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章节。拟了“京都无圣君,伴孔明闲庭胜步好为梁甫吟。”或“伴孔明荷锄躬耕轻咏梁甫吟”不满意,孔明“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甫吟”。
作者: liuzhming7274    时间: 2012-3-19 23:38
阳光明媚 发表于 2012-3-19 22:48
刘兄,冯谖还是不改为好,因为冯谖这个充满了智慧的下层机警人士,眼光远大,深谋远虑,抱负不凡,不亢不卑 ...

刚才我想了想,冯谖也可以保留,把下联的孔明改作诸葛,平仄和姓氏形式就对上了。
不过诸葛亮吟诵梁甫吟,还是太写实了,跟上联移花接木的虚构不一致(不是合掌),是否改作其他合适的词牌,形式上统一起来;或者换掉诸葛,换作苏轼诵梁甫吟,上下都虚构,也是一种调整办法。再说下联主要体现怀才不遇,而诸葛亮不是这类型,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其治国才干、实际地位、历史地位远超过作为食客、策士的冯谖。苏轼是大才子,但官位不高,与冯谖的实际地位比较接近。
用啸字有几点不足:同音;梁甫吟是短歌,吟哦可以,啸则失去韵味;更主要,啸是狂客的风格,上联写了狂客形象,下联就不宜重复。另外,送目比举目更有韵味。凭栏、临轩、抚琴都可以送目;诵,可以换成咏。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yxyz697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