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标题: 一次“投机倒把”的经历 [打印本页]

作者: 黄文骅    时间: 2012-5-11 11:13
标题: 一次“投机倒把”的经历
本帖最后由 黄文骅 于 2013-5-29 22:05 编辑

                                                            
        记得高二年第一学期,同班一位家住中柱村的同学的哥哥要结婚,我们几位男同学经常去他家玩耍蹭饭,大家商量要凑份子贺喜,份子钱每人2元。林少云同学和我商量想自己赚钱,不向家里伸手。林少云说陈岱圩咬博菜(牛皮菜,猪饲料)1斤8分,经堂口市场上1斤2角,(好像是这个价位,时间久了,记不大清楚了),倒卖一下能赚钱,我觉得是个好主意。陈岱圩是三天一圩,星期天刚好是圩日。于是我们约好星期天出发,各人分头准备。星期六我把车胎加足了气,准备了绑货的绳子,又找了块木板绑在自行车后座上,以便装货,(当时男式自行车有单杠和双杠两款,双杠的可运货,单杠的家用,后座不能载重,我的自行车是单杠的。)向母亲借了10块钱。万事俱备,只等大显身手。
       星期天天刚蒙蒙亮,母亲一早烧好了饭,我匆匆喝了两碗稀饭,拉出车子出发了。母亲叮咛路上要小心,我嘴上答应,却信心满满,直奔经堂口与林少云会合,两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向陈岱墟进发。我心情就像清晨的空气爽爽的,嘴里哼着“大海航行靠舵手。。。。。。”,感觉就像出征。
       到了陈岱圩,稍作休息。9点左右,圩场逐渐热闹起来,赶圩的人熙熙攘攘。周边村子的农民陆陆续续地带着自产的地瓜、干地瓜丝、蔬菜、菜餔、自捕的小鱼小虾等来倒(赶)圩,换点油盐酱醋、咸鱼仔餔回去或卖几块钱补贴家用。市场上没有肉可买的,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生猪由政府统购统销,猪肉是凭票供应的。农民如果卖自养的鸡、鸭、蛋,还要躲避“猫仔炳”之流,否则会被没收,挂上投机倒把罪名。市场上农民卖咬博菜的很多,我和林少云分头开始收购咬博菜。我第一次学做生意,是个菜鸟,不会砍价,就按大略市场行情买下。我估算了一下,一斤差价1角2,100斤就能赚12元,心里狂喜:“我大发了!”。
      12点了,为了省下钱多卖货,我和林少云各吃了一碗5毛钱的清汤面,余下的钱全买了咬博菜。我买了100来斤,林少云也买了100多斤。互相帮忙装车后,急忙往回赶,想赶在下午散市前把货出手。
       满头大汗的把一车菜推出圩场,来到公路上,那时的公路是泥土路,铺满了粗粒砂,重载自行车如果压不住车头容易打滑。我扶正车把  , 猛吸一口气用力往前推,蹭蹭蹭几步,左脚刚踩上脚蹬,没等右脚跨过横杠,前轮触到马齿砂,车头一偏,车子倒了,菜跌落一地,我傻了眼,在林少云的帮助下只好重新装车。 终于顺利上了车,谁知自行车货架不是特制的,太软了,我没经验不懂得把菜靠前装,而是直直的垒起来,重心偏后,绑菜又是普通麻绳,不是车内胎做的橡胶带,勒不紧,结果整个车子晃晃悠悠,车头都把不稳。一路踬躅前行,前面一陡坡,我拼命踩,想冲上去,毕竟力气嫰,快到坡顶时上不去了,我赶快跳下车,一把没扶稳,车子又倒了,菜又摔了满地,没办法只好重新再来。
        一路上就这样磕磕碰碰、跌跌撞撞、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到达经堂口,已是下午快5点,没人来买猪饲料了。咬博菜水分多较脆,经不起一路折腾,已不成样子。林少云的情况比我好不了多少。我看着这一堆烂菜叶真是欲哭无泪,那可是10元钱哪!那个年代每人的月生活标准也只6~8元。如果菜卖不出去,那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了。最后只好把菜运到林少云家,在院子里铺开,喷些水补充水分,等第二天请林少云的奶奶帮忙卖掉。
      星期一在课堂上老师讲课我一点儿也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那些咬博菜。下午,林少云告诉我菜卖出去了——保本。天公保庇!我松了一口气。就这样,辛辛苦苦折腾一天,只赚了一碗清汤面5毛钱。
      这是一次“投机倒把”的经历,也是学生时代一次难忘的经历,给丰富的人生增添了一抹色彩,尽管这色调有点灰。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1 11:42
有声有色,灰色也是色哦。驶脚踏车的体验尤其有共鸣。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种早期历练特别值得回味。少年时有这样投机倒把意识很可贵,后来的人生没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有点可惜。
那时清汤面一碗5角?还是陈岱圩,超贵了。可能1角5差不多。
作者: 方维和    时间: 2012-5-11 14: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1 16:13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5-11 11:42
有声有色,灰色也是色哦。驶脚踏车的体验尤其有共鸣。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种早期历练特别值得回味。少年时 ...

     略有同感:不但清汤面一碗5角超贵,咬博菜的价格也是天价?有“猫仔炳”存在的年代,猪肉每斤才0.78元(凭票供应,且带皮的,去皮的每斤0.8元),10斤咬博菜=10两猪肉?还有,一天能赚12元,那温烧早就是咬博菜之乡了?估计作者和我春象,对钱的问题不是很敏感?不是经商的料?当然最重要的是伊也承认:人老了...... 最后斗胆建议,标题可否把打工改为倒卖(或是其他夭卡好的项目)?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1 18:41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5-11 19:04 编辑

整篇写得很好,就系物价问题比较粗,把温烧物价哄抬太高了。
记得那时1毛能买3斤水蕹菜,高丽菜1斤也系2、3分,最贵的菜系韭菜花,做普度时菜市场1斤8角,是惊人天价,没人敢论斤秤,很多就系买2、3根回去做个意思。蛏1斤1毛5;血蚶1斤3毛5;蚬子小粒的3分1筒,大粒的5分1筒;水鸡3毛买一串。牛皮菜喂猪的,人不吃,不会比高丽菜、蕹菜还贵,我们农场也种一点,可能1斤都不到1分吧,最多不超过3分。
5毛算很多了。70年代初,城关街水面,无肉丸的清汤面好像1碗1毛5,加肉丸的2毛~2毛5;面茶一碗1毛;龙眼1斤1毛5,最贵的水果系苹果,1斤5毛,无人敢买,小摊摆久开始烂了,挖去烂的部分,残缺不全还是卖1斤5毛,最后全烂掉。菜脯1小捆5毛,黑市米1斤5~6毛。番薯1秤也才5毛。
记得81年厦大学生食堂开小灶窗口,5毛就可要个小炒,溜猪肝什么的;厦门当时1斤荔枝也是5毛;新面世的刨冰一小碗5毛,机制水饺一碗2毛。
68年那时,我常和卢志勇一起去旧菜市为家里买菜。有次看见一只大螃蟹,我不大会买鱼蟹类,从来不买,那天一高兴,想买这只大螃蟹改善伙食,一问,一斤5毛,这只就系5毛,便宜卖了。志勇也想要,我怕他来争,赶紧跟他商量让我买,后来他不吭声了。高高兴兴把大螃蟹买回,解开一堆草索,才发现系只死的,还少一只大螯,蒸完臭烘烘,不能吃,5毛全浪费了,第二天得节支。我很懊恼的告诉志勇,伊得意的笑说,早看出系死的,所以让给我买了。


作者: 农民兄弟    时间: 2012-5-12 03:34
当时猪料斤是以厘计算。说一个笑话,在那当时我生产有一个老实农民,挑一担高丽菜白粒去卖,菜贩出价35(3分5l厘)要不要,他说尙减要28(2分8厘),菜贩2话不说归担全买。外甲做猪料都说厘。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2 09:54
农民兄弟 发表于 2012-5-12 03:34
当时猪料斤是以厘计算。说一个笑话,在那当时我生产有一个老实农民,挑一担高丽菜白粒去卖,菜贩出价35(3分 ...

     贡得没错!我呢也曾经到杜浔买番薯叶(末带藤)来温烧卖,一斤好像是2分左右,到温烧一斤赚1至2分就欢喜的半死。那种年代,1日有1快来钱赚,已经是非常厉害了。你应该夭会锯,番薯以虾米质量单位卖?是以一称鬼角来卖,一称=10斤是不是?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2 14:20
农民兄弟 发表于 2012-5-12 03:34
当时猪料斤是以厘计算。说一个笑话,在那当时我生产有一个老实农民,挑一担高丽菜白粒去卖,菜贩出价35(3分 ...

支持农民兄弟踊跃发言。
高二第一学期系73年,70年代时工资少,物价低。1分都很有用。比如,农民兄弟初中买“金甘码”囊施丽珠,1分能买2粒。
1分还可买两张五颜六色的薄饼,买两支缝衣针,打两次气枪,租1册小人书;
2分买1盒火柴,1根霜条,1支铅笔,1把削铅笔刀;
3分买1粒玻璃球,一尺玻璃丝;
5分买2块豆腐乳,一只剥皮麻雀,一节最好的腊蔗,1小碗蘸粿,1小包山楂饼;
7~9分买一大张牛皮纸;
1毛买5~6根油炸鬼,2~3个炸虾鲽;
1毛1买1斤鸡汁,1毛3买1斤豆汁;
早米1斤1毛3分8厘,晚米1斤1毛4分4厘,普通面粉1斤1毛7,红旗面粉1斤2毛2;
一小盒葡萄干1毛5;
剃头小孩1毛5,大人2毛~2毛5;
电影票全票1张2毛~2毛5;
1包香烟,水仙2毛7,乘风3毛3,大前门3毛8,牡丹5毛;
旧车站到下河南塘10公里,车票5毛;
最贵的茅台酒,1瓶6元。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2 15:32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5-12 14:20
支持农民兄弟踊跃发言。
高二第一学期系73年,70年代时工资少,物价低。1分都很有用。比如,农民兄弟初中 ...

        对米的价格我也是记忆犹新,贡的行情没错。熏的价格好像有点出入:牡丹甘有这么贵?记得是2撇丘(大前门)最好且最贵?最差的是“经济”的,1包9分。夭有你贡的霜条,2分的是白的,算较好的,夭有1分的,是乌的。那时阵1日有5分的零用钱使的同学,伊厝肯定是比较好空!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2 16:34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5-12 17:03 编辑
刘炎昭 发表于 2012-5-12 15:32
对米的价格我也是记忆犹新,贡的行情没错。熏的价格好像有点出入:牡丹甘有这么贵?记得是2撇丘( ...


霜条,佤印象系乌的(红糖水)2分,白的(用糖精)系3分?我下乡时,我妹妹曾在霜条厂(李献生和75届林加欣厝旁边)做工,我弟弟也在街边摇铃卖霜条,1罐40支还是50支,卖不完佤就统统买来吃了,但是1分2分?记不得了。
烟有简装(沥青纸)精装(锡箔纸)之分,大前门就系分简装、精装,还有飞马、琥珀、银球、友谊、红霞、海堤等等。牡丹系标杆烟,精装就是4毛8~5毛,低于牡丹的系中低档烟,高于牡丹的系高档烟,比如中华、人参。
有个春节,我老爸给我一包精装牡丹,佤悄悄给了明师傅(就系风动石合影边上那个),因伊系裁缝,几个春节拢系找伊白做新裳。结果伊转身就拆开分给大家抽。我怪可惜的,嫌伊太张扬,伊贡好烟不如大家享受。所以看这家伙早早就有做大买卖的气魄。
当年还有手工的白包烟,用烟纸、烟屉卷,20支一包,卖2毛,主要卖给农民。阿旭在家曾干过这个,我们也曾帮他卷(主要系好玩),到经堂口去卖。这是温烧制假的鼻祖。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2 16:44
佤小学同班有个同学名叫郑太权(维和认识吗?),66年有个傍晚,我约伊去“监视”地主,因为伊有一把真正的大刀。伊贡卖霜条还没完,佤就陪伊卖,一路摇铃铛,还无销,佤就边走边跟伊买来吃,把剩余的5、6根拢吃掉,赶紧拉他去活动。但是1支几分记不清,好像还是2分。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2 17:05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5-12 16:34
霜条,佤印象系乌的(红糖水)2分,白的(用糖精)系3分?我下乡时,我妹妹曾在霜条厂(李献生和75届林加 ...

原来如猫。看来1包9分的经济牌熏你散末点过?
作者: 刘正明    时间: 2012-5-12 17:26
刘炎昭 发表于 2012-5-12 17:05
原来如猫。看来1包9分的经济牌熏你散末点过?

早先哪有吃烟?拢系在阿旭厝受到影响,第一支烟可能就在这里学会抽的,以后罕罕的抽一根。下乡跟农民拿烟丝卷喇叭烟,抽的也不多,所以没去买过烟自己抽。上大学才偶尔买包水仙,连简装乘风都不舍得买。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2 20:27
刘正明 发表于 2012-5-12 17:26
早先哪有吃烟?拢系在阿旭厝受到影响,第一支烟可能就在这里学会抽的,以后罕罕的抽一根。下乡跟农民拿烟 ...

      在温烧农村,男人吃烟是为了躲空课,藏在壁角,“尖尾螺”(喇叭烟)一卷,一抽,至少20分钟过去。吃烟躲空课,很自然,很流行!
作者: 何再金    时间: 2012-5-12 21:29
炎昭同学对农村生活和空课了解甚透真有农村气味。
作者: 何再金    时间: 2012-5-12 21:38
农民兄弟28,35是菜市场菜贩子讲的菜白,还有猪仔场猪贩子的猪白,牛圩牛贩子讲的牛白讲来听听,是多新鲜。
作者: 彭伊    时间: 2012-5-13 16:17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2-6-7 20:46 编辑

大家好记性!看看,我们现在的巨额工资怎么养家糊口
作者: 黄文骅    时间: 2012-5-14 09:29
同意炎昭改标题的看法,因为上班在办公室打的,打完随手发出,同学随便聊天,也没斟酌,“打工”不准确。菜的价位记不清楚了,但记得如顺利赚到钱,除了交贺喜份子钱还有盈余。
作者: 刘炎昭    时间: 2012-5-14 15:17
黄文骅 发表于 2012-5-14 09:29
同意炎昭改标题的看法,因为上班在办公室打的,打完随手发出,同学随便聊天,也没斟酌,“打工”不准确。菜 ...

      谢谢!因为那时阵,大家拢末钱,赚钱真难,所以对价格记得较牢。估计你们当初交贺喜的份子钱应该不会超过10元吧,记得本人84年结婚,份子钱好像有4元的,当然没请客喝酒,只分24或48粒糖,4元肯定夭有赚头!




欢迎光临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http://yxyz697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