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的点滴回忆
郑 明
与大多数同学不同,我不是高中毕业随即下乡,也不是到知青点。高中毕业后,我老爸让我到一个小工厂当临时工,一年后我老爸因我未下乡,被叫去参加学习班。为了不使家长为难,我立即报名下乡,奔赴马铺公社马铺大队的第二生产队插队,办手续的那天是1975年7月9日。
环境变 一切靠自己
我刚到马铺大队时,是当地第一位插队的知青,所以,大队干部对我还是比较关心的。当时我们大队各村未通电,我被安排住在老大队部的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离公社革委会很近(的),可以从(公社)那里拉电线过来,有盏电灯。(这间)房子四面(墙)是未(上)抹白灰的(泥土)土夯墙,年久失修,每面墙皆有几(条)道(裂开)一(到)两米长、(一到数公分)一两指宽的大裂缝,地(板)面是坑坑洼洼的原始土地,;屋(顶的)瓦没有抹灰固定,下雨时屋顶好几处会漏水。大队(还发)借给我一张很旧的单人床,床板高低不平,还有(以及)一张老旧的桌子。虽然住宿条件简陋,但我觉得能一个人住一间房还是挺好的,按当时的条件,这已经算是对插队知青(很好)的优厚待遇了。
刚到的几天在公社食堂(吃饭)搭伙食,但和公社干部一起(吃饭)就餐感觉不自在,特别是参加劳动后饭量大增,在公社食堂吃饭,经济上也负担不起,后来就自己(做饭)单独开伙了。生产队给了一块离我住处不远的菜地,我种上了(菜)高丽菜、蕹菜、青蒜、菜头等,有时农民兄弟也(拿)送点新鲜瓜豆给我,(蔬菜)解决了吃菜问题。
三餐饭靠自己做,麻烦事挺多的,不但要照管(理)好菜地,(又)还经常要四处拾(些)树枝当柴火烧,。(早上)清晨必须(很)早早起床,生好火下米后,(边)又要浇菜,(边)又要给炉子添柴火,跑(上)进跑(下)出(累)忙得够呛,。吃完早餐马上出工,中午和晚上收工后已经很(累)疲乏,但还得强打精神自己做饭。还好当时年轻,而且自己做饭可以吃得饱,睡一晚就不觉得怎么累了。其实更累的是,下乡不久就遇到“农业学大寨”,白天照样做农活,晚上参加人山人海移山造田活动。
学大寨 移山造新田
一九七五年十月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后,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大寨地处山沟沟,为了多种粮食,(采取)挖山造地种庄稼。,我们公社也属山区,跟着学,我们大队是公社所在地,自然是公社抓的重点。当时采取的办法是,白天照样(作)做正常的农活,晚上集中了(很多人在)大批劳动力到公社边上的数个小山头,用锄头把山头上的土石挖下来,再(以人工)把土石一担担挑(抬)到四周山坡倾倒、填埋,最后几个小山头被铲平(整),连成一片土地。
我也被卷入这一热潮中,。(那时,)正值秋收季节,白天干各式各样的农活,比如,割稻,、犁地等,下午收工后,马不停蹄地生火做饭,吃饭后即带上农具(参加)投入“移山造田”,不是挖土就是挑土。由于人很多,大家好像都不好意思偷懒,(可)一收工回到宿舍,才感觉全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
就这么大干了几个月,竟然靠人工平整出一片新田地,但都是贫瘠的黄土地,不知道可以种什么,。后来好像是种上茶树了,但也长得不怎么样,纯属瞎折腾。可经过这段时间的吃苦磨炼,倒是对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都有些益处。
修机器 点亮(一盏)百家灯
第二年,大队知道我在工厂当临时工学过管过柴油机,就(叫)抽调我到大队的碾米站。碾米站的设备仅有一台很小的,、简易的碾米机和一台十二匹马力的小柴油机,我(就)负责设备运转和维护,(另外)还有两个年轻人,(另外两个人)负责加工(米)稻谷及收加工费。这项新工作比起干农活轻松多了,只是在那种(坏)环境(下)中被噪音弄得很难受。
在这个碾米站内,摆着一台老旧的、被拆得几乎只剩外壳的四缸(的)柴油机。我(在)回县城时,找到了这(台)种型号柴油机的资料,(我)心想(是否可以)要是能把它修好,再买台发电机就可以解决全大队的供电的问题了。那时,全大队的农民家里晚上都只是点(着)煤油灯,从来就没有用过电灯,如果我的想法能够实现,应该是为大队的老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我(立)随即把想法告诉大队书记,(他们)大队干部们很感兴趣,研究后决定支持我的想法。
为了(全身心地)专心修这台柴油机,我叫了一些小伙子把(这台柴油机)它移到了我的宿舍里。,除了(白天的)碾米站设备有故障那两个年轻人来叫我外,(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就整天对着柴油机(钻研)琢磨如何修(好)复。通过查资料,列出了需要购买的一大串的零配件清单。可当时大队极缺资金,只能是有点钱就到县物资局买(点)几件,边修理边(安)装配,个别零配件无法买到,就到工厂里加工。
当时的劳动热情确实比较高,。记得有一天晚上,修理到近10点了,没有配件了,我借了辆自行车回县城去买。到县城30余公里路程,山区的公路上下坡很多,而且路面是黄土(上)铺沙(土)子,下坡时自行车轮蹭在沙(地)堆里很容易摔车(倒),。当时公路(完全没)根本不可能有路灯,在幽暗的深夜,(在)一路上就靠(着)有点淡淡月光(沿)分辨着依稀能见的(公)路面(前行。只能),小心翼翼地骑行(自行车),。道路两旁挺高的桉树和影影绰绰的荒草,在山间夜风中(吹得)飒飒地响,心里还是挺害怕的,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行)赶路,到家已是(很晚)深更半夜了。第二天到物资局买好配件,(后即)急急忙忙又赶回马铺。
就这么折腾了近两个月(后),竟然让我把那台仅剩下空壳的柴油机修好了,经过试车,(柴油)机器的性能还比较好。接下来买了台发电机,大队请了外线工把两个自然村的外线都架好,我带了几个小伙到每家每户装电线和电灯。(在)农民家里装上电灯,代表着结束了煤油灯的时代,老百姓可高兴了。(发)供电后,虽然电力(还)不够足,灯泡还不是很亮,但比起煤油灯(还)已是强多了。
(事后)不久,大队党支部讨论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经报公社党委批准后,按当时党章的规定,我成为正式党员,党龄从1976年8月6日算起。
回想起在农村插队当知青的日子,虽然苦点,累点,但还是学了一点实践知识,尽了一点力,做了点事,无愧于大队的领导和农民们对我的关心和培养,也磨练出敢于担当、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0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