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1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在沈阳求学的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0: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炎昭 于 2013-11-18 10:30 编辑

在  沈  阳  求  学  的  日  子
       凡是50后的都知道,十年浩劫后的首次全国高考是在1977年底举行。当初的我一边在糖厂做季节工,一边复习功课。和大多数同学一样,74年高中毕业后我基本上没再摸过课本,权衡再三,我报考了中等专业学校。没想到考完试,成绩竟名列前茅。据高招办透露,全县第一名为320分(满分为400分),我是316分。作为糖厂子弟的我当初把厦门轻工学校的制糖专业当第一志愿,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却被第二志愿的沈阳冶金机械学校录取。
      过完春节后,我开始准备办理北上沈阳报到事宜,如到派出所和粮食局迁移户粮关系,到高招办领取路费(好像50元)等。凭录取通知书到漳州火车站购买学生票(近30元,全票要50多元),并托运路上不方便携带的物品。漳州至沈阳没有直达的火车,3000多千米,得转车2次,在火车上得净呆60来个小时以上。3月下旬,我独自一个人携带随身行李开始启程。途中在上海逗留几天,在外滩留个影,到西郊动物园转了一圈。1978年的329日,终于来到辽宁省会——沈阳,开始为期三年的求学之旅。当我走出沈阳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几位站在写有学校校名的横幅下的学长(系推荐上学的工农兵学员)和漫天的白雪。尽管寒风凛冽,我还是伸出双手,尽情地触摸从天而降的白雪,全然不顾刺骨的寒冷和全身的疲惫。
       到校的第二天上午,在学校礼堂召开新生入学动员大会。我们77级新生,共有五个专业,九个班级,五百来号人,而来自福建的连我只有三个。动员会过后,我几经努力,终于找到了另外两位福建校友,他们分别来自莆田和仙游,尽管我的闽南话与他们的莆仙话一点交集都没有,但毕竟都是来自福建,出门在外都认老乡。
       晚上各班分别举行见面会,仅年长我一岁的班主任赵老师(女,沈阳当地的留校生)主持了会议。赵老师开场白后,全班四十几个同学轮流作自我介绍。听了介绍,我才知道全班四十几位同学来自东南西北,且东三省的居多。记得班上有一个女生,一看长相就知道是绝对的新疆维吾尔族的,却满口的四川普通话。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工农兵学员,普通话是到沈阳后,跟四川籍的语文老师学的,因底子差(汉字写得就像小学生学写字,歪歪扭扭),转到我们班继续深造。相比之下,那些东北“银”(辽宁人讲“人”字,听起来与银别无两样),嘴皮子用东北方言说,“贼”遛的,而且不少人还是中共党员,村干部。当轮到我介绍时,心想自己的普通话应该比新疆的同学稍好一点,该如何介绍云霄这个地名呢?云霄一词,不少人常见常听(譬如什么什么冲入云霄,响彻云霄等等),但作为地名该如何介绍?我突然想到,五几年的东山战斗路人皆知,于是便说我是来自离东山才十来千米的云霄县。后来2003年第二次到沈阳,介绍云霄就不用这么费劲,其中的奥秘也是路人皆知。
       见面会临近结束,班主任宣布了班级领导成员:党代表(背地的称呼,官称是党小组长)由来自上海的北大荒老知青(女,比班主任还大两岁)担任,班长由身为党员,村治保主任的半本地(沈阳附近的锦州)人担任,另外一个吉林的任副班长,其他班委也一并宣布。最后宣布组长名单,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我呢被封为第一小组的小组长,手下有十一人。
       说实话,作为南方人,到东北首先要经得起考验的是气候的寒冷。好在上初中时曾经体验过“水晶坪好冷”的日子,所以对寒冷到觉得没什么可怕。要知道,在沈阳我仅仅穿过一天的棉裤!因为穿上那玩意儿觉得行动特不方便,笨手笨脚的。每年国庆后,各个班级都到学校后勤处领取旧报纸,裁成条状,把教室,宿舍和分担区的所有窗户(东北的窗户都是两层)缝隙,都糊得严严实实。开始供暖后,整个房间的空气温暖许多,但也浑浊了不少。实在受不了,我便和同宿舍的几个江浙籍的同学联合起来,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把空气窗的纸条撕开,并三不五时地打开换换空气。在冬季,学校的澡堂每周才免费供应一次,我呢受不了,便开始了冷水浴。刚开始时只是用冷水擦擦身而已,慢慢适应后,干脆用脸盆装水,倾盆而下,非常刺激。打那以后,我便一直坚持冷水浴。记得参加工作后,在矿里碰到下雪天时还在露天冲过冷水,以致现在与不少工友聊天时还被提及。
       其实在沈阳,最不习惯的还是饮食方面。当初学校食堂是凭票(每月一大张,按日期分早中晚分别撕用,过期作废)供应饭菜,伙食费每月十五块,抵掉每月十二块五的二等助学金,我呢只需交两块五。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粮食是凭票定量供应的。在南方供应的粮食,要搭配一定比例的诸如洗过淀粉的地瓜丝和劣质的面粉等。而在东北,则是搭配粗粮:什么高粱米啦,小米啦,棒子面啦(据说是连玉米芯一起粉碎成粉,做窝窝头)等,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早餐多半是稀粥(几乎看不见米粒)加窝窝头,中午则是“二米”饭(大米加高粱米煮成的干饭)或面条,晚饭是馒头或米饭。不管是窝窝头还是馒头,都是淡的。我本来对面粉类的就不太感冒,馒头或窝窝头又不加糖,觉得非常的不好吃。食堂是定量供应,不够吃只能自掏腰包买窝窝头,我呢宁可吃不饱,也不愿去碰那难吃难咽的窝窝头!而菜肴更是单调如一,大白菜是整个冬天的主打菜,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几乎很少见到,白菜煮粉条(土豆淀粉制成的)倒是屡见不鲜。接下来是灯笼茄,清水煮熟一份一个,蘸大酱配饭,从五一吃到十一几乎没间断。为了节省能源,在学校,其实是整个东北的各行各业(据说包括部队),星期天都只供应两餐饭,分上午九点至十点和下午三点至四点供应。当时我的经济有限,星期天有时候就将就将就,除了按点到食堂吃饭外,剩余的时间大多数泡在制图室画图纸。在日光灯下,画起图纸来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我的眼睛就是从那时开始近视的。当然一旦接到汇款单时,就会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下饭馆吃吃饭(沈阳的大米饭特别好吃,刚开始吃几乎不用配菜),点几个小菜,喝点小酒,久而久之,我的酒量竟与日俱增。
       作为冶金部属的学校,制定的校规还是蛮严的。譬如,学生禁止抽烟,被发现绝对严惩不贷。我们班的首任班长是个大烟枪,戒不了烟瘾,最后助学金被降等级,连带班长的职务也被免去,并调离到隔壁班去。还有,学校规定毕业前禁止谈恋爱,一旦被发现,毕业分配绝对将双方一起发落到第三地。尽管如此,据我所知,还是有其他班级个把对,我行我素,以身试法。
       在中学,我的体育成绩最多只能算一般,没想到了沈阳,在班上还是排的上号。记得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乒乓球团体赛,我在排兵布阵时把客队与主队搞混了,以致作为主力的我仅出场2次,便以25被淘汰了,而那仅有的2分还是我挣来的。记得当时与对手对阵时,对方的球拍竟脱手朝我扑面而来,我赶紧一闪,才躲过一劫。在学校一般早上都要求起来跑步,冬季零下一二十度的早晨,多数同学躲在被窝舍不得起来,我呢几乎天天起来晨跑,经常跑得满头白发(没戴帽子,呼出去的热气在眉毛和头发上结成冰),所以在冬季的“沈阳——北京”象征性晨跑中成绩始终保持前三。在学校我还热衷于滑冰,下午下课后,就赶紧到体育室借双冰鞋,在学校自制(用水管接水往操场一浇,连浇几天自然形成)的冰场玩得不亦乐乎。而真正的体育课,只能是勉强混过关。记得在百米达标测试时,与负责司线的体育委员串通好,起跑线前移好几米,结果终点的老师一掐表,14秒内,及格通过!而游泳是我的强项,尽管临近夏天泳池的水还是很冻,但对我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在学校,我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毕业后与个别同学还保持联系。八十年代初,一个营口的同学,毕业分配到营口洗衣机厂上班,我一个电话过去,他马上为我的兄长弄了一台出厂价的洗衣机。2003年我再次到沈阳,特地到母校拜访班主任,没想到她隔天马上召集沈阳附近的同学赶来与我见面,并请了我一餐。更令我感动的是,其中一个本溪籍的同学亲口告诉我,说2000年在母校举行毕业20周年的聚会,他因下岗了觉得没面子,随便找个借口推脱没来参加,而这次听说是我来了,立马赶到沈阳来!说真的,那时候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真的无可挑剔。
       现在回想起来,在沈阳求学的那三年,生活是苦了一点,但收获还是颇多的。说实话,我很怀念那段经历。                                   
             2013.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8 08:51:0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炎昭在我们糖厂子弟里读书是佼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18 09:17:44 | 只看该作者

在沈阳那寒冷的地方,能坚持冷水浴,可见身体超棒!精神可嘉!是否坚持到今天?

点评

代先是无法被逼的,后壁是习惯成自燃。  发表于 2013-11-18 09: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9:47:23 | 只看该作者
郑明 发表于 2013-11-18 08:51
记得炎昭在我们糖厂子弟里读书是佼佼者。

谢谢过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9:55:35 | 只看该作者
江丽华 发表于 2013-11-18 09:17
在沈阳那寒冷的地方,能坚持冷水浴,可见身体超棒!精神可嘉!是否坚持到今天?
...

      当然还在继续,一年365天,不敢说天天不缺,但顶多缺个10天8天的,而且现在泳的多,浴的少。在冬泳群里,我的出勤率应该是名列前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18 10:04:27 | 只看该作者
刘炎昭 发表于 2013-11-18 09:55
当然还在继续,一年365天,不敢说天天不缺,但顶多缺个10天8天的,而且现在泳的多,浴的少。在冬泳 ...


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也是最实惠的。健康就是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0:15:11 | 只看该作者
江丽华 发表于 2013-11-18 10:04
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也是最实惠的。健康就是福!

我对冬泳的理解是:可以省钱(衣服少穿,热水器少用,扑过敏少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18 10:27:08 | 只看该作者
   千里迢迢求学路,天寒地冻踏征途。
   冰天雪地何所惧,青春似火爱读书。

  《在沈阳求学的日子》记叙三年求学时光,像拉家常一样亲切自然。学生时代的单纯质朴、朝气蓬勃总是令人眷念,难以忘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0:55:27 | 只看该作者
yftx2012 发表于 2013-11-18 10:27
千里迢迢求学路,天寒地冻踏征途。   冰天雪地何所惧,青春似火爱读书。
  《在沈阳求学的日子》记叙三 ...

谢谢,说的没错!那时候的人(不仅仅是学生)多数是单纯质朴,今非昔比,所以对过去的往事更是“耿耿于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
发表于 2013-11-18 11:00: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1:21 , Processed in 1.170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