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5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卖炭记”(6班):柳烈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8: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zbs 于 2013-11-26 10:10 编辑

“卖炭记”(6班):柳烈民
2013-11-25 18:10

柳烈民 2013-11-25 17:50 章生兄,今写一篇“卖炭记”草稿,就算记叙文吧!尚未修改,如有空看一下。毫无文采,能用则用,不可勉强。
烈民留言
卖 炭 记

          唐•白居易一首“卖炭翁” 的诗让我勾起陈年的往事。(建议录入白居易“卖炭翁诗)
         一九七四年七月从云霄一中高中读完学业后(那时是学业证明而非毕业证书)。走出校园,在家呆了几个月,闲着没事,就向我父亲要了一点钱,七挤八凑在城关几家经营五交化商店淘了一些自行车零部件,组装了一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是凭票供应,手短的人是没希望拿到票的)。准备与张式南同学一起到山里拉木炭,做点小生意,也算自谋出路,还可减轻家里的负担。
       记得第一次跑车圩,是在七四年深秋凌晨四点钟左右。听到鸡叫(家里没钟),我就起床,点了“番”油灯,借着微弱的灯光。我妈早早起床,为我煮了臭番薯纤粥(番薯纤还是凭粮油证购买的,硬性搭配抵大米指标)。我吃了一碗难咽下口番薯纤粥后,走出屋外,外面伸手不见五指。我打着手电牵着车,到县武装部门口等着式南(当时县武装部没现在这么繁华,跟它紧挨着只有县防疫站,后面是竹林、甘蔗地和太平间)。那时还年轻,不怕冷,每人只穿着很单薄补丁的衣服,顶着凛冽的西北风,顺着手电光依稀往西走。到了“西门寨”,一派荒凉,阴森森的。马路两边的竹子被风吹的嘎嘎作响,右边的崎仔山和左边的臭头山点点鬼火随风飘荡,一闪一眨地向我俩发出威胁(当时西门寨通往山里的路,民间传说经常闹鬼)。阴沉沉的让我俩顿时毛骨悚然。没办法也只得咬着牙硬着头皮吹着口哨往前走。
       通往山里的路是县城公路,路面坑坑洼洼,洒着砂子,汽车一过尘土飞扬。走了三个半小时左右的路到了车圩。进入车圩市场还要趟过一条小溪(漳江上游),溪水清澈见底,横卧溪中有前人放置的“石跳”石来往的行人都可以走石跳过溪,也有一小部份的人图方便直接淌水。我俩来到溪边,先漱漱口,洗洗脸,拍打拍打身上的泥尘把自行车放在车圩供销社收购站的门口,只身走过石跳小溪。
      进入车圩农贸市场,我们直接拐到同学吴端明的家。端明家住在车圩旁边的“楼内”。它也是闽南典型的四方形土楼。端明是老革命家庭的后代。他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是乌山革命根据地——闽南特委机关的干部。解放后,端明的父亲在县里工作,家里就只剩他母亲和弟弟。在他家里平时少有客人。因此,端明母亲见到我们极为高兴,忙个不停,生火做饭,杀鸡煎蛋。还特地赶到车圩市场买了豆腐(车圩豆腐是云霄的名牌,如果到车圩,没品尝到豆腐不算到过车圩)。我与式南饱餐一顿后(当时城里想吃一顿大米饭要等到初一十五)。也就开始办正事了。
      车圩是云霄木炭的主产地。城关木炭百分之七十靠车圩供给。它也是下河公社最繁荣的商贾之地。每逢圩日不亚于城关(城关当时也只有两三条破街和一个溪美市场)。圩日时人来人往  ,客商云集。当时前往车圩赶“圩”的小商小贩达几百人之多。其中百分之四十是做木炭生意。在圩上,端明同学带着我俩边走边看,炭农也早早从四面八方的自然村来到市场。他们各自占着有利地位,木炭排成两行,形成一条百米的木炭街,各自吆喝,争抢客源。正因货足,端明同学叫我们不用着急,等机会买个便宜货。买木炭其实也有玄机。光看表面不行,还要看一看炭筐里面是否着装“柴槽”。看到满意后,才与炭农讨价还价。成交后,还要炭农挑着木炭过小溪的石跳,送到对面我俩停自行车的地方。
      临近中午,就要装车。车装木炭看似简单,其实也要有一定的装车技术。如不会装车,走一路掉一地。三担木炭和一担木柴少说也有三百多斤。既要装的牢固,也要考虑自行车的重心。装车时三担木炭和一担木柴都要合理安排,不然想要拉走,绝对不行。
       从车圩出发时,牵着装着2米多高木炭的自行车,没有经验,要想一次成功上车,难度挺大,需要小跑、助跑、掌握好平衡、有了一定的惯性才能骑上车。经过三十分钟左右,我们到达“十二牌”岭下。这是车圩通往城关的第一长岭,在岭下,当地一些农民早早在路旁等待,到山里买木炭有使用独轮车、双轮车和牛车运载的小贩到这里,肯定要雇工推上岭。我们还算年轻,为了省点雇工钱,自己慢慢推。要上岭时,要把事先准备、随车携带的蓝条纹农用长巾一头系在左边车把,一头牵在左手(掌握车头方向)。然后脑袋紧紧贴在炭筐,右肩顶着往岭上一步一步走着。上十二牌岭推着车大约要耗时三十分钟左右,如要雇人推车,时间就能快点。
     十二牌岭下坡的路较长,但弯多路又不平灰尘又大。一不小心可能连人带车摔下深坑,要十分小心也要控制车速度,两手紧压车把,后面的炭筐紧紧贴着后背。车到岭下两手酸酸的。过了乌石坑,就到下河公社所在地。这里还有一个青年场(知青大部分是七四届一中的同学)。当时下河公社在此处设有一个农副产品检查站,由青年场的知青负责镇守。木炭属二类物资,路过这里十有八九被拦住,轻者罚款,重者没收。这次我们运气还算不错,到这里虽被拦下,碰巧遇到七四届的同学在值班,避免了经济损失(在这特别感谢当时手下留情的同学)。到南塘时,本来要下来歇口气,补充点能量,由于受了点惊吓,不敢下车直奔南岭门(南岭门较陡,不比十二牌)。到这里我俩已经有点力不从心,只好雇人帮助推到岭上。在岭上放好车子,俩人在路旁简陋小吃摊,花了几分钱,每人要了一碗米饭(也没什么菜色可点),再喝两碗米汤(不用花钱)。
       过了南岭门后就是孙坑岭,到这里我们走小路,不上孙坑岭。
       一路上,走走停停。下午三点多才回到城关。直接把木炭连车放在我家门口的晒谷场上。一来我们早就决定把木炭直接拉到东山贩卖,二来怕拉到溪美市场遇到市管“猫仔炳”(当时贩卖木炭属投机倒把)。车子放好后,我俩各自回家休息。
       晚上九点多,已是繁星点点,地上已有露水了。经过几小时休息,精神和体力也恢复了,我俩骑上车子,往东山方向进发。当时走东山,随身要多带一些工具(如锣丝刀、扳手之类),即可防身也可维修车子。
       从城关出发,到牛屎岭时,这里黑不隆冬,远处还有“汰高”療(麻风病),路边老桉树沙沙作响,还有传说中的劫匪。这时我俩有点紧张,小心翼翼注视着两旁,慢慢地推车子往岭上走。到了岭上,没遇到打劫的,我们舒了长长一口气。牛屎岭是国道324线必经之路,公路相对县道好走,但同样都是沙路,只是平时路养护得好点。下坡时,我们也比较放心,车速快一点。但因看不清前面的路况,还是发生小意外,我连人带车撞上沙堆,车翻人也滚了两圈,还好划破点皮,木炭损失也不大,重新整理一下绑紧点。
      这晚,经过“竹仔前”、常山、八尺门等几个检查站还算安全,晚上没有出来检查。经过八尺门时,海风徐徐吹来,空气中弥漫着臭咸鱼味。半夜进入东山岛,沿途死一般寂静,只听到车轮与砂摩擦的声音,看到是公路两旁木麻黄摇曳身影。到杏林镇路段,我们选择走东山战备路不经过西埔镇,走捷径前往铜陵镇。凌晨四点多到了铜陵镇。自行车直接停在电影院门口,两人在贴着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海报下,靠在墙壁打了个盹等天亮。矇眬中,“蚵、蚵”!声音叫醒我俩,以为是讨小海的渔民在卖海蛎,揉揉眼睛一看,原来是生产队的农民入城“倒屎桶粗”。铜陵的屎桶做的挺精致,外面油漆画花,不像我们云霄“屎桶”粗糙。且在叫法上也比我们云霄来的文雅(云霄叫“粗”)。
        当时东山岛物资比较匮乏(除水产品外),木炭成了紧俏的物资。天亮后马上成了抢手货。木炭出手后,我们也就一身轻。顺便到铜陵镇水产市场买点巴浪干带回云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8:20:5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写得真实感人。想不到过了四十年,我班人才辈出,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文人。希望我班同学再接再厉,出更多好文章。也向烈民同学表示谢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3-11-25 19:32: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25 20:21:46 | 只看该作者
在打印时,白居易“卖炭翁”的诗,篇幅太长,临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陈长乐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13-11-25 21:11: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1-25 23:13:52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写得不错。一些地名如“西门寨”,“崎仔山”,“臭头山",“十二牌”,“汰高”療,“牛屎岭”、竹仔前”等,听起来记忆犹新。现在有些地名好春象叫法变土为洋,如“牛屎岭”叫“御史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25 23:18:16 | 只看该作者
好想知道从车圩到东山一趟,纯利润多少?还有巴浪干是自己吃还是倒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26 08:3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丽华 于 2013-11-26 08:37 编辑


真情流露,文思泉涌。文章里提到的好多地方我虽然没有去过,但听起来很耳熟,
很有云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2-21 00:3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12-21 01:49 编辑

柳氏很会写,这篇写得很有意思。一个是记忆深刻,许多年过去,整个过程还能记得如此详细,一把辛酸泪,写得深有感情;一个是本事强,3担木炭1担柴,不比载客,从车圩到东山,翻山越岭,体力要好,还得有胆,有熟练的车技;再一个是能吃苦,起早摸黑,忍饥挨饿,风吹日晒,跑山区载货是重体力劳动,非常艰难劳累,赚点辛苦钱很不容易,看柳烈民和张式南当年都并非身强力壮,能咬牙干这种苦力活,还是很有意志力的。
有深刻丰富的生活体验,写出来就有血有肉,有时代真实感,甚至能作为史料考证、补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2-21 00:4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12-21 01:58 编辑

想起我下乡时只载过一次木炭,只有一担80余斤,给自家买的,从产田埔到城关,只有柳烈民的1/4载重量,1/2的路程和山岭,但还是在下孙坑岭时翻了车,摔得不轻,皮开肉绽,而且差点滚下路边深沟要了命,以后再不敢载了。
柳烈民提到下河公社的关卡,确有其事,我就曾干过一次,那是75年12月,柳烈民是74年深秋,如果时间无误,那就不是碰到我,当时农场的74届男知青,还有陈南林和刘远平,74秋刚下去不久,不知会不会被派去干这种差事,有的话肯定是叫刘远或南林去,他们表现好,领导放心,柳烈民可能遇到的是他们之一。一般在年底到春节前把得最严最频繁。想起来74年底,我和刘远都在农场平整土地,挖池塘,寒风凛冽中穿纱甲抡锄头公,那几天好像没见南林在场,说不定就是被派到公路上把守了。故柳烈民遇到的很可能是陈南林。
75年叫我去,大概那时他们两个不在场里,凑合了。我实际上并不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并且我比较死板,柳烈民要是遇到我就没那么走运了,那时彼此也还不认识。我曾截住了一个小学同学都没通融,叫伊自己去找公社干部说明情况,自然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伊临离开前大骂我,说回温烧卖堵着,堵着就跟我算账。太得罪人,干了一天就不去了。
那时设关卡很随意,上面要求了就设几天,或快到年关了特地设几天,没有法规制度,公社管治保的只要想设就设,想扣留就扣留,根本不管是贩运的还是自用的,不但木炭,连载瓷碗、大米的也扣留,扣留后公社干部又不开扣押单,没扣留自行车就算很宽大了。最后把这些物资低价处理给公社干部和关系户,等于是光天化日下拦路抢劫,共产瓜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1:22 , Processed in 1.279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