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经堂口(散文)(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经堂口(散文)(转载)
作者:圆山客
2019-02-18 21:55


    提起家乡的经堂口,有很多人熟知,也有很多人难以忘怀。这个地方可能有你难忘的童年,也有可能是你养家糊口的根据地,更有可能是你首次来到这个小县城的第一站。
    虽然大家对她的印象日渐久远,她的形象也已今非昔比,但经堂口作为云霄人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历史,就像她名字一样是不会被埋没的。
    经堂口本是与基督教有关系的地方,但我家乡的经堂口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它的位置若拿来与漳州对比的话,差不多就在中山公园这一带。无论解放前或解放后,很多历史性活动都会在这种地方出现。
    自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这个地方是一个集市贸易热闹地方,而且它至今也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它再也没有昔日那种熙熙攘攘的气氛。很多水泥结构代替了往日那种“老木店窗”朴素面貌。现在连超市都有了,这跟几十年前以农贸为主市场形态有泾渭之分。为着寻回那久远的足迹,我必须慢慢忆起。
    从我三四岁起,我对这个地方就有朦胧印象了。当时我母亲常会抱着我去看不知是杂技团还是样板戏的演出。记忆中,当时的戏台是用松柏板搭起来的,虽然临时绑牢,倒也结实。在六十年代末,当时物质十分匮乏,我至今仍搞不懂的是,为何当时的舞台可以弄得灯火通明。可能是大功率白炽灯,但印象中,舞台灯的可能性大些。
    所以,科技的脚步真的是挡不住,这是中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大革命”,革命归革命,“资本主义尾巴”也照样要割,但就是不会阻碍现代科技脚步。很快,电影就可以公映了,电影放映机会简单吗?一点不简单,在当时已是高科技了。
    我至今仍搞不明白,在当时,我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为何能见到这种现代化的东西,这可能要归功于“计划经济”,既然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都应该要有,这或许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那时冬天看戏的时候,冷冷瑟瑟。幸运的是,母亲用小棉衣把我包的严严实实,就连帽子也用上了,生怕我受冻。虽然我的家乡在闽南,但腊月天也是很冷,且有下霜寒冻日子。我的这种“待遇”证明母亲是细致入微的人,或许做母亲的都是如此。
    稍大一些,这个戏台的节目就更多了,常与小伙伴不约而同去一睹究竟。而越热闹的场面,吸引力就越大,因为越是热闹,戏一定越好看。面对水泄不通“观众席”,只好玩起泥鳅的本领,还未钻到舞台前时,突然一声长长的马叫,不自觉地惊出冷汗来。
    原来,离舞台不远处就是“单车”。这个单位其实就是专门搞运输的,因为当时“马车”是主要运输工具。这些人员,在白天意气风发、繁忙作业,为完成繁重运输任务,发挥着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一到晚上,他们就要借着油灯,察看马匹,准备马食。他们起早摸黑,若没一种“大无畏精神”,绝难做到。偶尔,他们也会出来兜兜风或看看戏,任凭马叫得更响,好似这雄壮的嘶鸣可以驱走一切劳累。经堂口的这个戏台,不久之后便被拆除了,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已容纳不下更多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3:13 | 只看该作者
    七十年代初,经堂口已是一个水果味泛滥的地方。农民们的收成,理所当然要来集市贸易,好挣点钱买一些日常用品,较急需的是布、肥皂、牙膏之类。当然,当时要买这些东西是要凭票的,而农民手中没有这些供应票,怎么办?“黑市”产生了,黑市就是偷偷摸摸的地下交易,这在当时已经开始了。所以,就有了“市管”,也就是工商人员的查扣行动,他们轻者折断小贩手中那杆谋生的称,重者干脆抓人到单位关几天。
    当时,有个很厉害的工商人员人称“猫仔炳”。此外号虽稍带贬义,但也有佩服的意思,说明他行动之快速有如猫抓老鼠一般,而且不留任何情面。他每天总要抓几个典型,教训教训这些不老实的人。所以,每当大家听到他要来时,未闻其声便慌不择路,丧魂落魄自不必说,就连那随身物品也宁可丢弃。在那个年代,他当然是在执行公事。但有些年长者却不以为然,他们看好市场的未来,他们相信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开放。他们一个最朴素理由就是中国人那么多,要养活这么多人,“抓总不是办法”。事实证明,这些人看的世面是比较宽的,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计划经济最终被市场经济所代替。
    只是他们有些人,等不到中国改革开放就离开人世了。这些老人,夏天,很喜欢在那棵凤凰木下乘凉。他们也会讲起解放前的老故事。比如,解放前,离这棵老凤凰树不远的地方,有棵几百年的苦楝树,树边就杀过乌山抓来的红军人员。这种血腥的事竟然就曾经发生在经堂口这种热闹非凡的地方,实在不可思议。应该说,当时这个地方属于市郊,但不论如何,已具市场雏形。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弃市”一词,古代之喜欢执行人犯于闹市,盖为加强警示作用。不幸的是,云霄好女儿秋瑾也是在绍兴闹市英勇就义的。后来,此苦楝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拦腰折断,从此不再见其枝繁叶茂身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4:47 | 只看该作者
    经堂口常常是江湖人士首选之地,因为这里离旧车站不远,旧云漳线擦肩而过,交通十分方便。南来北往的过客,寻着人气,很快就会找到这难得一见的繁华闹市。那些“打拳卖膏药”的,不论漳浦、广东或北方来的,都将经堂口列为“风水宝地”,所以他们的到来,不会只有一次。而乞丐们,更是消息灵通,他们都将经堂口当做“久留之地”。因这里有善良的商贾,大方的施舍,让他们三餐温饱而有节余,当然乐不思蜀。那些聪明的乞丐,常常近水楼台,索性集中在献宝山烈士墓边用餐、闲聊或休息,而举目可眺的经堂口就好像离家不远的自留地,可再次耕作。
    来经堂口走江湖的络绎不绝,而广东来的“老李”尤为出名。他是专门卖蛇药的,他身边总毫不例外放着好几条毒蛇。金环、银环、“黑荒”(眼镜蛇)必不缺席,还有可怕的“五步蛇”。哨子一响,毒蛇们见陌生人皆蠢蠢欲动,人们既惊恐又好奇。有好事者故意刺激之,性急的“黑荒”丝地跃地而起,人群立即没命散开,场面恐怖刺激,但老李很快将其制服。老李抓蛇的功夫的确厉害,否则就没有“老李抓蛇无豪潇”这句流行语。但后来传说老李在一次抓蛇过程中,不幸被毒蛇所咬“中毒身亡”。也有人证实三十年后在广东流沙见过他面。姑且不论真假,老李这个人在云霄确是家喻户晓的。毕竟那个年代,老李的胆量和作为,又亲手救过人,虽是江湖人,也算得上一位“救死扶伤”的人士。
    这些“打拳卖膏药的”的,无论春夏秋冬,清一色要袒胸露背,腰系一种长而薄又可扭粗的“手巾”。系好手巾,便长长吸了一口气,站好马步,伸直两手,鼓起腹部。这时,总有不老实小孩越过“界线”,他又不得不暂停表演维持秩序。但为了不致冷场,对小孩的逗笑是必不可少的,“来来来,大家看看我的肚子,现在是几个月大的?”。“五个月!”,“八个月!”,也有答“十二个月!”,小孩胡乱应答,引来阵阵哄笑。在当时社会,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一时也找不出比这好笑而又有一点神秘的东西。但笑过之后,却朦朦胧胧,对女人有一种莫名向往。因为只有女人可以大起肚子,而男人鼓起的,好笑而又不自然,而且很快就瘪掉了。
    “陈晋安青草膏”在一旁不屑一顾,因为他本人就是卖膏药的。他是有“牌子”固定担的,他就有一种稳扎稳打的姿态,不必像这些走江湖的“打一枪换一炮”。所以,他常常一言不发,但一旦发声,那浓重的漳浦口音便远近可听。后来也有人打着这个旗号卖药,生意却大不如前。因为中国市场上,已经慢慢出现像红花油、风湿止痛膏之类的商品药了。
    文革结束后,商品化的运动已暗流涌动。这种市场正规化浪潮对小商小贩造成极大的冲击。无商无标的土特产、秘方药,受到无情的挤压,奄奄一息。陈晋安青草膏也没有例外。他的后人,再也无法卖这种祖传膏药,只能改卖洗发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6:13 | 只看该作者
    在经堂口这个地方,不得不提的是常山华侨农场的归侨们。他们几乎每天都有一帮人,男男女女,坐着拖拉机,一路说说笑笑,到经堂口来采购生活必需品。他们有着东南亚特色的红红绿绿打扮。在那个装束只有白加蓝色的岁月里,他们是时髦的代表,自然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他们讲一种带有外国腔的普通话,通常拉着长长未音。有时又夹杂些本地话,半洋不土的,饶有趣味。经常来经堂口采购的还有前线的海军,他们军纪严明,作风正派,从未见他们在市场游走闲看。采购完物资,他们的脸上都荡漾着自豪的笑容。军车慢慢开动,随目光而去的是一种亲切的鱼水之情。
    经堂口既然是一个集市贸易地方,自然有很多特色小吃,如肉包,麦煎,水晶糕,萝卜糕,还有让人馋涎欲滴的水面。不得不提的是,为何当年小吃比现在好吃?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在七十年代初,农田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当时的井水是可以饮用的,而且十分甘甜,做出来汤料同样甘甜。
    所以,七十年代的经堂口与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里有军人也有归侨,有小贩也有乞丐,有农民也有市民,看相仆卦走江湖应有尽有。虽然看上去几分嘈杂,但却是一片祥和。
    以前经堂口,有一家米店,一家百货公司,都是国营企业,但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这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结束。米簿、粮票、肉票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东西已经成了老古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那种在经堂口百货公司门口,为抢购的确良卡其布而人头攒动场景也成为一种珍贵的记忆。
    八十年代初,自行车、音像业、服装业开始流行起来,经堂口再也不是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集市贸易。工业品的振兴使经堂口现代商业气息日臻浓厚。这是专业化的需要,农副产品逐渐搬到著名的南市。到了九十年代,经堂口开始建设专业服装市场,中期已经开始出现超市这种现代商业产物。
    我们不仅感叹,时代脚步越来越快了,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经堂口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悠闲自在,聚聚散散的集市街景。军车没看到了,归侨身影也消失了。还有那些手拿折扇,树下乘凉,穿着短大裤衩的老爷子们,也不见了踪影。
    这就是经堂口,不是寥寥数语可以描述的,但它依然在我脑海里存在着,热闹着,叫卖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7:12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