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口(散文)(转载)
作者:圆山客
提起家乡的经堂口,有很多人熟知,也有很多人难以忘怀。这个地方可能有你难忘的童年,也有可能是你养家糊口的根据地,更有可能是你首次来到这个小县城的第一站。
虽然大家对她的印象日渐久远,她的形象也已今非昔比,但经堂口作为云霄人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历史,就像她名字一样是不会被埋没的。
经堂口本是与基督教有关系的地方,但我家乡的经堂口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它的位置若拿来与漳州对比的话,差不多就在中山公园这一带。无论解放前或解放后,很多历史性活动都会在这种地方出现。
自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这个地方是一个集市贸易热闹地方,而且它至今也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它再也没有昔日那种熙熙攘攘的气氛。很多水泥结构代替了往日那种“老木店窗”朴素面貌。现在连超市都有了,这跟几十年前以农贸为主市场形态有泾渭之分。为着寻回那久远的足迹,我必须慢慢忆起。
从我三四岁起,我对这个地方就有朦胧印象了。当时我母亲常会抱着我去看不知是杂技团还是样板戏的演出。记忆中,当时的戏台是用松柏板搭起来的,虽然临时绑牢,倒也结实。在六十年代末,当时物质十分匮乏,我至今仍搞不懂的是,为何当时的舞台可以弄得灯火通明。可能是大功率白炽灯,但印象中,舞台灯的可能性大些。
所以,科技的脚步真的是挡不住,这是中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大革命”,革命归革命,“资本主义尾巴”也照样要割,但就是不会阻碍现代科技脚步。很快,电影就可以公映了,电影放映机会简单吗?一点不简单,在当时已是高科技了。
我至今仍搞不明白,在当时,我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为何能见到这种现代化的东西,这可能要归功于“计划经济”,既然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都应该要有,这或许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那时冬天看戏的时候,冷冷瑟瑟。幸运的是,母亲用小棉衣把我包的严严实实,就连帽子也用上了,生怕我受冻。虽然我的家乡在闽南,但腊月天也是很冷,且有下霜寒冻日子。我的这种“待遇”证明母亲是细致入微的人,或许做母亲的都是如此。
稍大一些,这个戏台的节目就更多了,常与小伙伴不约而同去一睹究竟。而越热闹的场面,吸引力就越大,因为越是热闹,戏一定越好看。面对水泄不通“观众席”,只好玩起泥鳅的本领,还未钻到舞台前时,突然一声长长的马叫,不自觉地惊出冷汗来。
原来,离舞台不远处就是“单车”。这个单位其实就是专门搞运输的,因为当时“马车”是主要运输工具。这些人员,在白天意气风发、繁忙作业,为完成繁重运输任务,发挥着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一到晚上,他们就要借着油灯,察看马匹,准备马食。他们起早摸黑,若没一种“大无畏精神”,绝难做到。偶尔,他们也会出来兜兜风或看看戏,任凭马叫得更响,好似这雄壮的嘶鸣可以驱走一切劳累。经堂口的这个戏台,不久之后便被拆除了,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已容纳不下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