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4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有感我的“工农兵学商”浅历 六班 张德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2: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zbs 于 2014-2-17 15:04 编辑

    有感我的“工农兵学商”浅历
(6班)  张德建
                                                     2014 元月16日
     “工农兵学商”是我国对职业分类青睐程度的排列顺序。每个人的一生并不都有过“工农兵学商”历程,可我多多少少都沾上了。算是“五类一体”吧。
     从懂事开始,我看到、听到、书上学到的都是谈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最无私的……。说明“工”类是我国职业中排行的老大。
     1972年开始至1973年我利用学校寒假,托人在云霄糖厂找了份临时工,工作岗位是在酒精车间锅炉房干锅炉工。工作又脏又累,但我的心情是好的,因为和工人们一起上下班三班倒,体验到工人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而且还能得到每天1.2元的报酬,那时自我感觉我已融入到工人阶级先锋队伍里去了。
     时过境迁,如今的工人和体制改革前大不一样了。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云霄流行的几句顺口溜(云霄白话):“糖厂‘糖’去,烟厂‘昏’去,农械厂‘害’去”。从那时起,云霄的几家国营大厂陆续倒闭,现在提到“工”字,大家都摇头叹气。
     1974年6月高中刚毕业,我和多数同学一样,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是到陈岱竹港林场。在一起的知青还有彭云林,那小健,康明辉,程闽生。林场人员有40多个,多数是年轻人,经营管理着几百亩农田和竹港村所有的山地。记得到林场的第二天,林场领导在全场人员大会上讲的那一句话,我铭记在心。那句话是:“在这里受得了苦的人,到哪里都吃得开。”正如那小健在《我的第二故乡云霄》一文中叙述的一样,林场的工作生活就像军事化管理一样,早晨6点准时做早工1个小时,上午下午各4个小时,中间休息1到2次各15分钟,晚饭后再做晚工半个小时左右。夏天烈日无情灼黑了我的脸和膀子,冬天挽起袖口,光着脚板在农地辛勤地劳动。记得我曾在休息的片刻中累得坐在锄头柄上睡着了。庆幸的是,一日三餐保证有米饭和地瓜吃饱,每天赚10-12个工分,值人民币5-6角。在竹港林场二年半的农民生涯中,让我体会了农民的艰辛,锻炼了我的筋骨,也结交了一些农民朋友。至今我仍时不时地到竹港林场走走。当然是“物非人非”了。林场已被当地农民分割承包,40年前我们住的宿舍、茶厂等建筑物已被改造成养猪场。原来的农地,橡胶园变为果园,荒山都种上了林木。
    如今的竹港农民,家有两亩二分地,自给自足,享受国家的“三农”优惠政策,剩余时间出门打工,自娱自乐。

     1976年12月底,我应征入伍当了兵。说实话,和平年代,当兵保家卫国的观念谈薄,都想从部队退伍后可以安排工作,找个铁饭碗才是真实的想法。当兵到部队乘坐的类似闷罐的火车,进入韶武至上海一路都看到雪,我睡在车厢门旁,头发被飘过来的雪花粘上,真是初次领略了寒冷的滋味了。最艰苦的还是在新兵的三个月训练,上海崇明岛上刺骨的寒风冰雪,在训练场上站1个小时一动不动,对我们这些来自闽南地区的兵来说,可谓残酷也。半夜三更紧急集合号一响,需在两三分钟之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包,装备整齐跑到操场上紧急集合……。大凡当过兵的人都能感受到部队生活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艰苦的滋味。但我庆幸我有过当兵的经历。它磨练了我的吃苦耐劳的意志。
     现如今,当兵已渐渐形成了与“打工”相提并论的一种职业,于是报名参军的年轻人没有那么踊跃了。
      1980年1月份,我从部队复退回来。看到很多同学都上大学或中专,激起了我的大学梦。我重新整理了高中时学过的书籍,并复习起来,但惭愧的很,因学业的荒废和对新知识的无知,我一直都没敢去参加高考。直到1982年才参加了全国“电大”和安徽财贸学院函授招生考试,考试成绩及格被录取,最终选择了安徽财贸学院商业会计函授学习,每学期三次集中到福州等地上课或考试。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学习,我终于完成了全部课程,也学到了会计专业知识,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回顾自己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函授大专三年,心中只有淡淡的无奈和感叹。现如今,为了上学,家庭或社会可以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有条件大学毕业后再深造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左右逢源,是社会的骄子。
      1980年3月,我被安排在火田供销社工作,按职业分类当属于“商”类了。到火田供销社报到的第二天,社主任找我谈话,让我担任供销社文书,外加负责火田供销社议价化肥的销售,我不假思索地答应服从安排。因为我考虑到初来咋到,应当绝对服从安排,那时根本不知道其业务性质及利弊。过几天也不知怎的,这个岗位被另一名职工取代,我还暗自庆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后来,有知情人告知我:“负责议价化肥销售可是个肥缺呀。”在供销社工作的十年中,我还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商品买卖业务活动,都是从事人秘,会计之类的管理业务。
      如今,人的观念在改变,从商者再也不认为是文革时代的投机倒把、奸商的味道,在市场经济中他们任意驰骋,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最大的赢家。
      我的“工农兵学商”经历是肤浅的,感受也是肤浅的。可谓是工不工、农不农、兵不兵、学不学、商不商的“五浅历”。之因为肤浅,所以平淡。但,我认为:人的一生平平淡淡也是好的。相信有更多的同学也经历过,而且更有深层次的感受。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过去十分流行的“工农兵学商”的排行颠倒过来了,叫“商学兵农工”。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17 13:3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4-1-17 13:47 编辑

      “工农兵学商”的经历写得不错,对时代发展与认知的对比很有趣味。

       不过,文中可能有点小错误。如“1976年12月底,我应征入伍当了兵。说实话,90年年代,当兵保家卫国的观念谈薄”中的90年年代,或许应是“70年代吧?   再者,“火田经济社工作”与“火田供销社报道”,那个单位名称比较准确?  仅供参考。

点评

知错必改,好同志!  发表于 2014-1-17 17:25
zbs
由于我打字和检查的疏忽“ 90年代”和“火田经济社”应改为:“和平时代”和“火田供销社”谢揪错。  发表于 2014-1-17 14: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4-1-17 14:40: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17 17:29:49 | 只看该作者
老厝边的经历确实丰富,文章也写得不平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8 00:4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炎昭 于 2014-1-18 00:52 编辑

72-73在酒精锅炉干过?半工半读?佤晚2年(74-75)也在那里干过,但不是临时的半工半读的而是正式的全脱学(读)的季节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9 08:07:56 | 只看该作者
佤与德建自小就熟悉,却没料到伊干过工农兵学商,五度俱全,经历比王洪文还全面,是棵好苗子,能积极动笔投稿更是好同志,表现不错,没有白锻炼。文稿语言平实简练,突出了内心感受,清澈透明,不但是德建自己的淡淡的人生剪影,也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征途脚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7:25 , Processed in 1.1076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