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4-12-4 20:52 编辑
“酸、碱性食物”之浅见
近些年,我国商业性期刊和广告上经常有关酸性体质、碱性体质,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的说法。对于酸、碱性食物的区分,不是靠舌头品尝,以味觉来判定是酸味或涩味;也不是测定食物的pH值,按理化特性确定其酸性或碱性。酸、碱性食物的分类依据是‘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及含量’。
酸、碱性食物分类的理论依据为,矿物质虽然只是微量但却是维系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人类而言,必需矿物质中与食物的酸、碱性有密切关系者有8种:钾、钠、钙、镁、铁,磷、氯、硫;前5种元素进入人体之后呈现的是碱性;而后三者则表现为酸性(阴性离子)。动物的内脏、肌肉、脂肪、蛋白质、五谷类,因含有硫、磷、氯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可能产生含硫酸性物、盐酸、磷酸和乳酸等,他们是人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而大多数菜蔬水果、海带、豆类、乳制品等含钙、钾、钠、镁元素较多,在体内代谢后变成碱性物质。
于是乎,根据食物本身所含元素成分的多少,分为碱性食物、酸性食物、中性食物。 酸性食物:含硫、磷、氯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酸性,如肉、蛋鱼等动物食品及部分豆类和谷类等。 碱性食物: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的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如,蔬菜、水果、乳类、大豆和菌类等。 中性食物:油、盐、咖啡等。
继而,再根据食物中碱性元素或酸性元素的数量等级分为强、中、弱三级。于是便有了与化学定义决然不同的“强碱性食品”、“强酸性食品”等新概念名词。 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海带芽、海带、柠檬、青梅等。 中碱性食品:萝卜、大豆、蕃茄、苹果、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菠菜等。 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强酸性食品:蛋黄、奶酪、点心、乌鱼子、柴鱼、鱼片等。 中酸性食品:猪肉、鸡肉、牛肉、马肉、鲔鱼、鳗鱼、面包、小麦、奶油等。 弱酸性食品:苹果、大米、花生、啤酒、白酒、海苔、文蛤、章鱼,泥鳅等。
实际上,天然食物基本都含有5大营养要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矿物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对5大营养要素均需要、均重要。且大多数食品均有一定含量的人体必需元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pH值稳定在7.35-7.45),因为体内血液具有很强的缓冲性——身体能自我从各种食品中吸收所需的各类酸、碱元素,并严格调控体液的酸碱度。因此,未必需要在饮食上刻意去追求食品是酸性、还是碱性。或许对于病人或亚健康人群,注意饮食的酸、碱属性具有一定意义的,但对健康人群来说,更重要的是注意5大营养要素的平衡。
近年来,关心酸、碱性食物问题的人士似乎有一个大群体。国人之所以更容易亲信这种理论,恐怕和传统的‘阴阳’论有一定的关联。不过如果真正理解了“阴阳”思想的人,至少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任何食物都有其阴阳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我个人认为,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请莫过分考虑食物的“酸碱性”,只有各类食物的广泛摄取,才是保持体内营养平衡之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