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5 21:25 编辑
【南方都市报】 为寻童年记忆 下乡砌窑烧红薯 记者胡怀军 2010年10月26日 熊熊的篝火旁,一群男女正小心翼翼地用棍子将一堆还冒着烟的泥土拨开,在清除完大大小小的泥块后,一个个热气腾腾、飘着香味的番薯开始冒了出来,现场一阵欢呼。 前日,为做出地道的“土窑烧番薯”,近10个来自三乡的都市人在五桂山的一块农田边,忙乎了4个小时。对平均年龄超过30岁的他们来说,“吃的是番薯,但感受的却是童年的味道”。 花两个多小时砌土窑 准备工作从当天下午3点多就开始了。大家分头行动,一部分人到田间“制作”土窑,另一部分人则负责捡柴火。 29岁的阿耀和几个伙伴一起负责砌土窑,这种完全用泥土块垒起来的小窑,外表呈弧形,但内部却是空的。在用大火把泥块烧红后,再把番薯、鸡和蔬菜等食物放到小窑的里面,最后用泥土把整个土窑埋起来,“泥块的高温会让食物熟起来”。 尽管小时候经常做这种土窑,但“手艺”生疏了将近20年,阿耀和伙伴们的土窑一开始做得并不顺利,甚至中途还塌掉了一个土窑,好在后面慢慢找回了感觉。在耗费了两个多小时后,三个土窑成功制成。 此时,柴火和食物也准备完毕,大火随即燃起。晚上7点多,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深埋后,大批番薯和用锡纸包住的鸡和蔬菜相继出炉。在熊熊的篝火边,一群人开心地吃了起来。 “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为吃上这顿“土窑大餐”,大家忍着饥饿忙乎了4个小时,甚至在享受大餐的时候,还不时有人大喊又吃到了泥土,但大家都开心不已。“这种感觉很多年都没有了,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小时候。”30多岁的阿杰说。 阿杰说,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他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到田间做这种“土窑烧番薯”,“很好吃,而且非常好玩”。很多番薯都是偷来的,为此他没少挨父母的打,但现在一想起以前的日子,就觉得很快乐。 再亲手做一次“土窑烧番薯”,没想到这一想法得到了儿时伙伴的热烈响应。随后,这群30岁上下的男女开始行动起来。“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回一些童年的记忆。”阿杰说。 分析 心理咨询师:怀旧是为寻找安全感 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童年”的时候,一些人已从中看到了商机。在网络上,旧玩具、小人书、贴纸、回力运动鞋等怀旧物品一直热销。 心理咨询师陈美英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70后、80后已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成长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物质生活的新老交替非常快,小时候用过的、吃过的东西,早已不见踪影,这造就了怀旧的物质条件。” 陈美英说,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在这种环境下,童年时的事物会给他们带来温馨、安定的感觉。怀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寻找心理安全感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