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4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上海之行(74届高中二班何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9:4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3-11-19 00:11 编辑

上海之行.doc





                                                                                     上海之行

        这是发生在六十年代中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回乡时,生产队长常常讲起,现记下,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村里的吴老汉
       福建闽南乌山山区,有一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里有一个村庄,叫乌石坑村。乌石坑村里住着一个吴老汉,生了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参加了游击队。以后随部队南征北战,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官迁团级干部,六十年代初期在上海警备区当团长。团长诞生在小县城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团长相当于县令,县令就是一县之长,为此吴老汉脸上发光,成了名人,不仅村里人对吴老汉恭恭敬敬,县里领导逢年过节也常常到吴老汉家拜访。村里有人说吴老汉家里风水好,所以儿子当了团长。也有人说吴老汉祖上积了阴德,所以下辈当了大官。其实,吴老汉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六十开外,矮矮的身子,发达的四肢,配上古铜色的皮肤,显得十分健壮。吴老汉平时种些庄稼,农闲时烧些木炭,其儿子每月寄给他十几块钱,家里有了活水钱,在农村属殷实之家。经过瓜菜代的日子,中国经济好转,呈现出国泰民安的景象。此时吴老汉萌发了到上海走一趟的念头。于是,吴老汉打造了一套中山装,买了万里鞋,准备了土特产,无非是自家产的香蕉、甘蔗、菠萝、花生米之类的东西,装了好几袋,他选择了个好日子,在乡亲们的欢送下,离开了老家。
        二、搭客车
               五月初,阳光灿烂,气候宜人,正是出行的好天气,吴老汉早早来到县城,到武装部开了证明,县里打了介绍信,又到汽车站买了七点往漳州的客车票。第二天,吴老汉起了个大早,六点三十分到了车站等候上车。六点四十五分,车站的广播喇叭响起: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漳州的班车就要出发了,请旅客准备上车!广播喇叭断断续续响了三遍,吴老汉呆呆地坐在候车室,无动于衷。一直等到七点二十分,吴老汉急了,满头大汗赶忙找到服务员,说,服务员同志,我买七点往漳州的客车,为什么还没叫我上车?服务员一听,忙说,七点开往漳州的班车早就开走了,你刚才没有听到广播吗?吴老汉申辨,可我是买七点的客车票啊。服务员问:客车和班车难道不一样吗?吴老汉哑口无言,突然想起行李已经办了托运,心一急,话也结巴了,这这这怎么办?服务员啊,我的行李没了。服务员看到吴老汉大汗淋漓,也很同情,劝吴老汉慢慢说。吴老汉才说,行李已经办了托运。服务员劝吴老汉说,不要紧,我替你联系一下。过了一会儿,服务员告诉吴老汉,我已通知漳州站,叫他们车到时把你的行李收起来管好。吴老汉转悲为喜,问,你怎么这样快就回来?服务员说,我打电话。吴老汉说,那我也要坐电话。服务员哑然。在那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时代里,吴老汉从来没有见过电话,他哪里知道电话只能打不能坐。由于吴老汉是军属,车站给予优惠,站长特批让吴老汉搭第二天早上往漳州的班车。
        三、包子与大肥鸡
              经过几小时颠簸,吴老汉终于来到了漳州第一招待所,他第一次看到迎宾小姐、第一次看到红地毯、皮沙发、霓虹灯,就象刘姥姥掉进了大观园,真正面对了大世面。他仰坐在大沙发上,心里感到无比的舒畅,他看见有人在看报纸,也想装点斯文,讲着不大标准的普通话对服务员大吼,服务员,有没有报纸?服务员说有,包子有。说着,端来五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吴老汉傻了,但肚子确实锇了,只好把五个包子吃了,一结帐,二块五(那时包子每个一毛钱),吴老汉心痛得不得了。
         吴老汉回到沙发上,忽然看到一张广告,饭店可代买飞机票,吴老汉眼睛一亮,可不,正想坐往上海的飞机,真是太妙了。于是,他又大喊,服务员,我要搭飞机。服务员说,有,大肥鸡有。说完,端来一只大肥鸡。吴老汉呆了,只好放开肚皮吞下这只大肥鸡。那些服务员窃窃私语,瞪着眼睛惊看吴老汉吃完大肥鸡。大肥鸡的价格二十元,吴老汉这下真得呆了。二十元,相当当时二钱黄金的价格。这场误会都是普通话惹得祸,因为闽南人普通话不准。吴老汉识字不多,五十年代初参加扫盲班,认得一千多个字,平时能看懂一些报纸,但普通话很少讲,一会起话来疙疙瘩瘩,所以发生了包子与大肥鸡的笑话。

        四、吃西餐
            吴老汉终于来到了上海。其儿子好不高兴,马上叫勤务兵进行了安排,住进团部招待所,是一间套间。天一亮,吴老汉想要解手,找不到茅坑,想要洗脸,找不到水缸。在六十年代,农村哪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摆着祖传的水缸,难怪吴老汉要找水缸。勤务兵听到动静,拿来牙膏、牙刷、香皂,告诉吴老汉水龙头在哪里,抽水马桶在哪里。吴老汉解完手,打开水龙头,涮了涮口。打开牙膏盖,闻到一阵香味,于是,他挤出牙膏放进口杯里,冲进自来水,用牙刷一搅拌,一杯牛奶制成了,他喝着“牛奶”,咬着香皂,品尝了有生以来第一餐西餐。吴老汉吃完西餐,心想,为什么城里人喜欢吃这么难吃的东西?原来吴老汉在家里听说城里人旱上习惯吃西餐,可他连看也没看过西餐 是什么样子,于是闹了一场大笑话。吴老汉洗漱完毕,勤务兵来收拾东西,不见了香皂,感到纳闷。吃早餐时,吴老汉连一口稀饭也吃不下去,勤务兵更纳闷。第二天早上,勤务兵又送来牙膏、香皂,这次他留了神,躲在门外看个究竟,当他看到吴老汉吃香皂那惊(精)彩的一幕时,捂着嘴笑弯了腰,他不得不相信世界真奇妙。然而,吴老汉吃牙膏水和香皂,比起北方的战士吃甘蔗、香蕉、菠萝,连皮也一起吃,大喊难吃难吃,只能算扯平。
        五、拉肚子
              吴老汉来到上海,惊动了全团官兵。第一天先是团政委宴请,接着是副政委,余此类推。农村人少营养,看中的是大鱼大肉,每当吴老汉伸出筷子想去夹点鱼肉时,主人就说,吃菜吃菜,吴老汉缩回筷子,夹点青菜吃,几天下来,吴老汉开始闹肚子,先是小拉,接着是大拉,团长没有办法,只好叫勤务兵带吴老汉去看医生。来到医院,护士先对吴老汉量体温。那护士也真是嘴馋,边吃冰棍边拿体温表,忽然看到院长来查房,急中生智,把冰棍往吴老汉胳膊一塞,赶紧溜之大吉。过了五分钟,护士向吴老汉收体温表,吴老汉交出一根小竹棍,护士气得脸色发紫,刚开口骂了一句乡巴佬,神经病,忽想起刚才的那一幕,才赶紧闭了嘴。接着,医生对吴老汉检查了一遍,问了症状,开了一些药,并交代第二天拿点粪便来化验。
       第二天早上,吴老汉如厕时,在卫生间地上铺了十几层报纸,狂泻了一阵,把内容物包成方块,夹在胳膊下,挤上公共汽车赶往医院。吴老汉第一次单独坐公共汽车,由于缺乏经验,抢不到坐位,只能站着。他那土里土气的情形已让扒手盯上了,加上他胳膊上夹着一包东西,怎么不让小偷动心?小偷靠近吴老汉,伺机作案。当汽车一拐弯,吴老汉一趔趄,不由作主地用双手去抓车上的吊环,胳膊下的那包东西掉了下来,小偷早已严阵以待,伸手接过包子。等吴老汉一站稳,发现胳膊下的包子丢了,大喊车师,我的包子丢了,车上乘客一阵骚动,有人喊大家不要动,把车开到派出所。小偷顿时慌了神,看到旁边有一位妇女用背兜背着一孩子,赶紧把包子塞进孩子的胸前,由于用力过猛,五个手指捅破报纸,孩子大哭,车上臭气冲天。那妇女大惊,发现包子,大嚷,那个缺德的孬种,把这种东西放在这里。吴老汉看见包子,大喊包子,我的包子。车上乘客发现那东西,轰地跳下车。司机没有办法,只好拿出一叠报纸,赶紧叫吴老汉把那东西包好。
        吴老汉来到医院,把那包东西放在桌上,对医生说,东西带来了。医生看到一大包东西,马上放进抽屉里,对吴老汉格外热情,及时开了处方。
吴老汉在上海住了十几天,肚子渐渐好了,一来是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二来是青菜少吃了。他终于抓住了规律,凡是主人叫他吃菜,他偏偏吃鱼吃肉。加上对“西餐”不适应,他也改为吃中餐了,所以接下来的日子平安无事。
          六、上海之行二三事
                 吴老汉在上海的日子里,究竟干了什么事,我以为大家应该很想知道,其实吴老汉到上海的目的就是游玩。一天晚上,团部举行篮球比赛,各营部组织代表队参加,如此头等大事,吴老汉理所当然在邀请之列。七点三十分,勤务兵带着吴老汉早早来到球场。哨子一响,十几个小伙子穿着兰白相间的背心,拉开架势争抢着一个篮球。吴老汉看呆了,心想,多壮的小伙子啊!多强的劳动力啊!如果让他们去种田,一个可顶俩个,每人至少可耕种三亩田,怎么能让他们白白流汗而去争抢一个篮球呢?真是不可思议。吴老汉越想越不对,问勤务兵,一个篮球值多少钱?勤务兵答,五元。吴老汉问,这些小伙子为什么都去抢一个球?勤务兵说,这是比赛,这种运动我们部队经常搞。吴老汉这下子可气炸了肺,心想:团长啊团长,我的宝贝儿子,为了五块钱,你叫十几个人在哪里拼命,还要经常搞,这值得吗?你够吝啬的了。五块钱,一个人买一个给他们不就解决了吗?吴老汉再也没心思看篮球比赛。比赛结束的哨子响过,吴老汉带着一脸颓丧离开篮球场。勤务兵看着吴老汉一脸不高兴,百思不得其解,小心翼翼地把吴老汉带回家。
        不要说看篮球比赛,就是如厕,对吴老汉也应该有个交代。原来吴老汉住在团部招待所,如厕时用得是抽水马桶,这给吴老汉带来很大的难题。在农村,如厕时只有蹲茅坑,哪里见过抽水马桶?每到卫生间如厕,吴老汉却犯了愁,面对抽水马桶,吴老汉有力无处使,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无法适应那个家伙。然而,事总要解决,吴老汉只好爬上马桶,冒着跌倒的危险,蹲在马桶上如厕,幸亏刚到上海几天,吴老汉正在拉肚子,一蹲上马桶,自然而然就直泻而下。可是到了肚子情况好转,吴老汉可就惨了,有时一蹲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久而久之,抽水马桶开始承受不住,慢慢发生渗水现象,害得招待所服务员一天要进卫生间打扫好几次。由于吴老汉想着家里的一头牛,二头猪,三亩地,在上海住了二十天,终于离开了上海。
         时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吴老汉早已不在人世。但是,如果不把吴老汉的上海之行写下来,恐怕再也无人知晓吴老汉这段历史了。

            二0一三年八月中秋书
            
                  (作者:74届高中二班何必  宝元里469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8 13:31:34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是74界高中二班?有点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13:51:26 | 只看该作者
王颜萍 发表于 2013-9-8 13:31
作者是74界高中二班?有点陌生

    作者是化名,我估计是茂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9-8 14:3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3-9-9 08:39 编辑

好像系80年代《陈奂生进城》的温烧版,贡古贡得满生动,可谓民间故事的添油加醋版。
时间应该在66年之前,那时漳州有没有迎宾小姐?霓虹灯都罕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维和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13-9-9 08:02: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11 12:5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3-10-11 12:52 编辑

  《上海之行》着力描写刻画60 年代世态民风,揭示中国社会城乡差别、文化差异、习惯不同等等,故事诙谐有趣,意味深长。

   文中有几处细节有些过于夸张,有待推敲。
   如写吴老汉未见过电话,照理也不知“打的”为何物。因此,听到服务员说“我打电话”,想必也回答不出“那我也坐电话”这句话。
   又如吃香皂、拿排泄物去化验等细节,写得过分夸张,有点不合常理,令人难以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10 05:50 , Processed in 1.1388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