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4-9-27 14:53 编辑
影片《解放》中的罗斯福与夫人埃莉诺影片 《解放》中的斯大林与朱可夫 电影《解放》中的墨索里尼(右)和他的女婿齐亚诺 斯科尔兹尼本人与影片《解放》中的斯科尔兹尼,脸上刀疤是其重要标志 苏联如此重视特型演员,一方面是其意识形态中的完美主义情结,更重要的是这种“史诗”性质的影片具有如纪录片般的功能,在演员的写实与故事的演绎之间,实现对历史的修饰与解释,才是特型仿真的意义所在。 随着选角的进一步深入和化妆技术的进步,《解放》一片中的斯大林,其与斯大林真人的相似程度甚至远超过1949年苏联宣传片中出现在柏林接受世界各民族代表致敬的斯大林替身。 苏联宣传片中接受欧洲各民族代表致敬的“高仿”斯大林 反观欧美其他国家的历史题材影片,由于没有上升到足够政治高度,影片仅是制片人和导演个人的行为,不但缺少全国搜罗特型演员的时间与财力,甚至缺少这种动力,当画面中出现历史要人时,往往会令看惯了特型演员的社会主义国家观众摇头不已。 波兰电影《华沙保卫战》中长得有点像萨达姆的斯大林(2012年摄制) 虽然西方电影在涉及特定历史题材时,也会尽量让演员与被扮演者外观大略相似,至少是神似,但对外貌相似度基本没有要求,著名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丘吉尔形象甚至被有些观众称为该片“最大败笔”。 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和《不惧风暴》中的丘吉尔形象 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国家从未建立过也不可能出现特型演员的挑选机制。扮演历史名人仅是临时任务而非其终身专职,有时扮演者的票房号召力才是第一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