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7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北贡金那做艺(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2:5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童年的“玩”
(2011-06-23 )
本文引用自悟悟斋主《童年的玩(图文并茂)》


踢铁球
       铁球,两只乒乓球大小的铁蛋,一只置于两三米外,一只踩在脚下,两人对决,开球踢一脚,往后踢两脚,击中者为胜。当铮亮的铁球击中另一只铁球的时候,只听见“叭”的一声,胜者禁不住手舞足蹈,一脸春光灿烂。
       玩这种游戏,十至十五岁男孩居多,女孩子踢毽子,男孩踢毽子会被人笑话“二姨娘”,女孩踢铁球则被人称之为“赛小伙”。铁球通常是在铁匠店定做,一毛钱一副。通红的铁块从炉子里钳出来,金星四溅,稍加锻打即放入一模具内进行锤炼,三五分钟一副滴溜滚圆的铁球就做成了。
       每个踢铁球的男孩不仅脚下功夫了得,而且善于“支相思”,也就是给开球者设局。某些“相思”难度很大,设计者有自己的秘密球路,略施小计便能击中,对方摸不清球路常常选择转让开球权或逃跑。在每户人家天井里、门前台阶上到底有多少“相思”,也只有小主人心知肚明。有时两只铁球一只放在门内一只放在门外隔着门槛,这叫人怎么踢?办法有的是:用双脚夹紧铁球凌空一蹦,跳过门槛,离另一只球约五六寸时松开双脚,铁球凭惯性前行往往击中。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深文大意,关键看你能不能及时变换思路、能不能夹紧蹦好。
       铁球特别“啃鞋子”,一双新布鞋上脚,不出一星期鞋底就被啃通了,回家挨骂是少不了的,隔天请皮匠钉个前后掌,照踢不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2:59:08 | 只看该作者
滚铁环
       古镇大街上铺的是条石,铁环滚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响,让人觉得心情十分愉悦。
       铁环,直径四十公分左右,开始,用木桶上废弃的铁箍作替代品,将粗铁丝弯成U形钩,用布带绑在小木棍上,手握小木棍推着铁环一路小跑。滚铁环,没有多少技术可言,一学就会,熟能生巧。最没技术的是,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车把”赶快去接,推着向前走。有点技术的人,只要“车把”勾住铁环,往地上向前一扔,铁环就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停车”,即铁环斜靠在“车把”上,要滚时弯钩轻轻启动就行。
       除了上楼梯,只要是人能行走的路,就能滚铁环。滚铁环的速度快慢均可,快到什么程度?你能跑多快它能滚多快。不想滚了,弯钩钩住铁环,往肩上一扛,那姿势极为潇洒。上学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滚铁环,不但免去了单纯走路的乏味,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边上学边娱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3:00:51 | 只看该作者
打弹子
       五颜六色的玻璃球,原来是跳棋上的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男孩们手中的弹子球。这是人数最为自由的游戏,两人以上就可开玩。
       通常玩法是“挖老鼠洞”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划一个圆圈,中间挖一个拳头大的坑,每人各出数枚弹子,多者获首发权。手执一子用力将洞内的弹子打出洞,然后再打出圆圈,这样一只“老鼠”就算挖出来了,谁挖得多棋子归谁所有。“打老虎洞”堪称童年的高尔夫球,在地面上挖六个拳头大的坑,前五个坑每隔一米一个,最后一个坑约隔两米,称为“主坑”。从第一个坑外一米处向第一个坑中弹球,球落入坑中者继续向下一坑中弹球。不中则轮换,一人一次。同一球连进五坑后,再进“主坑”,出来后称为“主球”。主球可任意“射杀”对方球,被弹中的球算失败;其他球亦可弹“主球”,连击中三次称为“攻主球”,而后成为新的“主球”,再继续射杀其他球,最后剩下的球为“王”。
       整个游戏紧张刺激非常热闹,不过需要人趴在地上,一手撑地,一手贴地面,手心向上,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弹子球,连挤带拨把它弹出去,半天玩下来,一个个都成了“泥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3:04:45 | 只看该作者
滚铜板
       滚铜板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游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说风行全国。铜板即清代铜元和民国铜元。清代铜元正面上书“光绪元宝”,背面图案为大清龙;民国铜元通常为十文铜钱,背面图案为国民党党徽。
       滚铜板不受场地限制,在地上斜支一块砖,手握成空心拳,铜板顺拳头的斜势往下滑,磕在砖面上叮的一声,顺着地面一路往前滚。谁的铜板滚得远,谁夺得“先发制人”权。其实,滚铜板不单单比滚得远近,更比“捡铜板”、“打铜板”、“量铜板”的本事。所谓捡铜板,就是指在近距离内,双脚合拢,蹲在地上,努力延伸身手,去捡别人的铜板,捡起来算成功,如果身体失去平衡摔倒,那就算失败;所谓打铜板,就是指在远距离内,用自己的铜板瞄打别人的铜板,打中了算赢,打中并翻了个身则加倍;所谓量铜板,就是如果自己的铜板打不中别人的铜板,落在别人的铜板一侧,别人可以张开拇指和中指来量,看是否触到两个铜板,能触到就算输。
       不过,有许多人利用滚铜板赌博,场面紧张而刺激。我们小孩没钱,也不敢那么做,寻求刺激办法很简单——刮鼻子,有时“现刮现”,有时“零存整取”,游戏结束后一五一十地刮。不友好的小朋友下手也狠,从眉宇到鼻尖一点不放过。失利的小孩常常被刮得脸红鼻肿无脸见人,回家时低着头擦着门框溜进屋,家长一见这情景便明白了三分:准是滚铜板又输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3:08:43 | 只看该作者
放风筝
       阳春三月,隔壁陶大哥总要扎一次风筝,用小竹棍扎成骨架,再糊上纸,系以长线,利用风力扶摇直上。那时,我对陶大哥崇拜到了极点,在我的心中他就是个天才。
       传统的中国风筝包含“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要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要达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风筝的种类又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种,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陶大哥糊的蝴蝶风筝,腹部装一只竹哨,当风筝飞到高空时,哨子会发出清脆的笛音。陶大哥对他的风筝珍爱有加,我只能在旁边欣赏蝴蝶在云端中翩翩起舞的风姿。有时候,陶大哥经不住我哀求,在风筝飞稳的时候,也让我把一小会儿线轴。因为我不会放线和收线,控制不好,风筝摇摇晃晃像醉汉似的往下栽。眼看风筝失去了平衡,陶大哥会毫不客气地从我手中夺过线轴,然后让风筝重新飞得高而平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3:11:04 | 只看该作者
煽洋片
       “洋片”是不是舶来品?本人略加考证,发现还真是!洋片的发端完全是香烟制作商的经营之道,二十世纪初,随着香烟涌入中国,商家为了促销,就在香烟盒里附上各种洋画片,一面印着各种图画,一面印着香烟牌子,实际上是那个年代的广告制品。但是这种香烟广告到了小朋友手里,却成了爱不释手的宠物。
       解放后,我国香烟盒里基本上没附过这种画片。聪明的商家将洋片印在纸板上,一张八开的纸板印三四十幅画,剪开每张只有火花一般大小,正面图,反面字。“三国”、“水浒”、“西游记”、“封神榜”、“七侠五义”,文武将相、妖魔鬼怪,花花绿绿无所不包。“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 “智多星吴用”,当时我刚上小学,识字不多,但洋片上那些盖世英雄的诨号却记得清清楚楚。三五分钱一套,一张张剪开可以热热闹闹地玩一阵子。
       买来洋片就和门口小孩“煽”。在墙上划一水平线,将洋片往下飘,谁的洋片飘得远谁先煽,用手把对方的洋片煽得翻个面就算赢。精明的小孩口袋里总有几张“常胜将军”:将洋片对角折一折,用脚踩一踩,再涂一层菜油,看上去油腻黝黑,但经得住煽。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就为这些脏洋片忙得昏天黑地,不到天大黑是断断不进家门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4:27:56 | 只看该作者
砸杏核
       杏子上市的时候,杏核也可以成为玩具。把捡来的杏核洗净晾干,把个头大的杏核找出来,用染料染一下,充当“母子”。找一块砖头或石头搁在地上,参与游戏的人几乎每人提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杏核。各人从布袋里抓几枚杏核握在手掌心,然后一起翻开,谁出的枚数多谁拥有先发权,数量相等划拳决定先后。接着,将大家手上的杏核一起堆在砖头中间,先发者从口袋里掏出“母子”,高高地举过头顶,踮起脚尖,瞄准砖头上的杏核一松手,“母子”就有可能将杏核从砖头上砸下来,有时一枚,有时两三枚,只要不落空,就可以继续砸,谁砸下来的杏核就归谁。此刻,高个子或“母子”大的小孩往往讨巧。因为 “母子”这样砸下来冲击力大。最背运的是“母子”陷入杏核堆出不来,那“母子”只好充公,别人将它砸下来,你若想讨回必须用两枚小杏核交换。
       一季玩下来,我常常赢数百枚杏核,把玩这些“战利品”实在叫人开心。它们的归属也许一般人想不到,砸开、晒干卖到中药房,那可是化痰止咳的一味良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5:06:56 | 只看该作者
打弹弓
       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哪个男孩书包里没有一两把弹弓! 裤子口袋整天鼓鼓囊囊的,那里面装的全是“子弹”,小石子、楝树果、纸团,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子弹”。
       小石子,用于打麻雀。那年头,麻雀在“四害”之列,打得再多也没人干涉。星期天,我们一帮小朋友经常结伴到粮库、树林里去打麻雀。我的一位好友,堪称李广再世,麻雀只要被他瞄上,手起鸟落,百发百中。他那弹弓做得跟别人也不一样,我们通常用的橡皮筋是街上买的,一分钱两根,做一把强力弹弓大约要十六根到二十根,他爸爸在卫生院工作,废弃的输液管唾手可得,那橡皮管质量好、弹力强,射程远。弹夹自然很讲究,绝对真牛皮,看上去既美观又实用。
       随着打弹弓的人日渐增多,祸事也此起彼伏:不是这家孩子眼睛被打瞎,就是某个教室窗上玻璃被打破,路口灯泡被打碎已屡见不鲜,更有传闻,上海一小孩不小心将公共汽车玻璃打碎,满满一车人撞上了电线杆。后来我们也学乖了,用细铁丝做小弹弓,用两根或四根橡皮筋射青楝树果、小纸团玩。青楝树果主要用于挑逗男同学,冷不丁一颗青楝树果弹在后脑勺上,生疼,但不至于起包,你来我往,流弹纷飞,只伤皮肉不伤筋骨。小纸团不像楝树果那样坚硬,打在身上微微痛,有同学专门上课趁老师不注意拿它传递小纸条,或欺负小同学。小同学也不是好惹的,打得轻喊得重,一声凄厉的惨叫往往闹得课堂十分钟不得安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5:11:12 | 只看该作者
跳马
       跳马只需要场地,不需要道具,鞍马则由人来充当。游戏开始前先猜拳,谁输谁当鞍马。第一节为蹲式,双手抱膝、低头,跳马的人通过助跑,然后按住“马”的双肩叉开腿,轻松地就可以跳过去;第二节为弯腰式,“马”双手垂直碰膝,弯腰九十度,跳的人像体操运动员一样双手撑在人背上跳过去;第三节为叉腰式,“马”双手叉腰,头和背微微前倾,跳马者快速奔跑,双手按肩腾空一跃而过;第四节为低头直立式,这个高度对于个头矮小的小孩来说,简直是一堵墙,即使高个子对弹跳力、韧带伸缩度也要求极强。胆小的孩子望而却步,只得认输,主动跑到场面中央充当鞍马。
      玩跳马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马”切忌抬头,尤其玩到第三节、第四节,如果“马”一抬头,跳者人仰马翻倒是小事,若把传种接代的玩艺碰坏那祸就闯大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8:2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5-9-1 18:36 编辑

斗鸡
       这可是男孩子玩的经典游戏,绝对显示“小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你瞧,两边“将士”按个子高矮次第排开,高个子与高个子角逐,矮个子与矮个子较量,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要不然大高个子的腿支起来抵到小矮个子胸口,不仅斗不起来,也有以强凌弱之嫌。双方“战将”上阵前,均用左手抓着右脚脖子,来个金鸡独立。裁判一喊开始,双方则像小公鸡似的急吼吼地冲入场地中央,不管采取顶、撞、挑、拨哪种技法,目的只有一个,用膝盖极力把对方顶下去。十几个回合下来,双方都有点站不稳,强者乘胜追击,冷不丁又朝对方屁股撞一下,对方双脚落地败下阵来。此刻,胜者举起右手绕场一周示意胜利,场边立即传来一阵欢呼声。对方当然不服这口气,第二位骁勇的“战将”奔将过来,三下五除二解决战斗,对方被撞得一屁股坐地,场边又传来一阵欢呼声。
       斗鸡,斗的是技巧,斗的更是勇气。冬日,课间操十分钟斗下来,同学们一个个满脸通红,头上直冒热汗,谁也不会在意膝盖被撞得生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8:52:17 | 只看该作者
骑兵打仗
       四十一年前,我上小学六年级,十二三岁的小伙头子,正是“皮得伤心”的时候。课间操十分钟,广播体操一结束,我们这帮男生就在操场上玩起了“骑兵打仗”。
       “马”通常由个头稍高且壮实的同学担当,“骑兵”个头不要大只要灵活就行。两个人一组,“骑兵”找个有台阶的地方,一个跨裆骑到同伴肩上,“马”要确保“骑兵”不从肩头摔下来,双手紧紧抓住同伴的双脚。“战斗打响”,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一起上阵混战,“骑兵”则拿出浑身的本事,东抓一把,西扯一下,目标就在于把对方拉下“马”。
       我的一位好朋友,个头不高,身手却异常敏捷,班上的高个子都喜欢和他配合,只要他上阵基本上是无往不胜。不过,他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在一次激烈的“厮杀”中,他被对方抓住肩膀,互相用力一拉,跨下的“坐骑”腿一打软,他被重重地摔到地上,送到医院一检查右腿骨折,马上打石膏。可叹这位骁勇的“骑兵”,竟然在病床上完成了自己的小学毕业考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2:55:13 | 只看该作者
挤油渣
       “挤油渣”是冬天里玩的游戏,又叫“挤挤夹夹暖和和”。参加者可按人数分成两拨,侧背靠墙站立,双方倚着墙用力一齐挤,挤压中不断有人被挤出,挤出来的人排在队伍后面继续挤。这种游戏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面墙就行,既锻炼身体又能取暖,是中小学生冬日的至爱。
       我们小时候玩“挤油渣”,基本上没人组织,都是自发的。刚开始是两三个人把一个人使劲往中间挤,紧接着两边人越来越多,后来竟聚集了黑压压的一片。大家到了这个时候特别来劲,一边挤一边打号子:“嘿哟嘿!嘿哟嘿!” 号声此起彼伏,不能承受者立马抽身出局,充好佬的同学则用手使劲扒住墙,死撑活捱地承受着两边的压力,最后实在憋不住便会发出杀猪似的嚎叫,但此刻求饶是没有用的,这不是哪个人说停就能停的事,唯一能让游戏停下来的只有铃声,上课铃一响,大家呼啦一下都跑得没了人影,而被挤在中间的那几个人,一个个面红耳赤、汗流浃背,鞋子张了口,裤裆炸了线,纽扣也少了几个,简直不成人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3:1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正明 于 2015-9-1 23:17 编辑

做火药枪
       男孩小时候有几个没有搞过“军火”?用旧书折驳壳枪、用木板锯盒子枪、用竹筒做水枪、用鹅毛管做萝卜皮枪,不过玩得最过瘾的还是用车辐条做的火药枪,因为它不仅有形,而且能发出声响。
       一根车辐条,必须是板车辐条,自行车辐条太细不中用。将车辐条弯成手枪模样,拿连接钢圈的那颗平头螺丝作“枪膛”,辐条根部做成直钩状与“枪膛”相接,用橡皮筋紧紧束在枪的中部,构成足够的动力。然后,将用于发令枪的火药从发令纸上剥下来,选一至两粒填入“枪膛”,用食指轻轻一扣,直钩顺利滑入“枪膛”,“啪”的一声,声音既清脆又响亮,空气里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3:23:55 | 只看该作者
拍香烟纸
       飞马、华新、大运河、红金两毛九,光荣、恒大三毛四,大前门三毛六、牡丹、群英四毛、中华五毛……,这些耳熟能详的香烟牌子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时隔四十年,我还依稀记得它们的图案和价格,因为它和我童年玩拍香烟纸有很大关系。
       拍香烟纸首先要把香烟纸叠成小方块并折出一定的弧度,然后有两种基本动作:“拍”和“煽”。所谓“拍”就是通过拍的动作,让香烟纸翻过来;“煽”就是五指并拢快速地在香烟纸旁边煽,这样香烟纸在风的作用下随时会翻身。
       玩的时候,每人出一张,握在手心放在身后,出时一同展开,谁的香烟牌子价格高谁拥有先拍权,同样价格用“石头剪子布”决先后。将几张香烟纸叠在一块,先拍后煽,谁将这些香烟纸翻过来就归谁,如果失误则换下一个人。
       为了克敌制胜,高档香烟纸成了小孩寻觅的主要目标。那年月,不少人喜欢用金属香烟盒,看到亲戚或邻居买了一包好烟,我马上就粘上去,帮人家点烟,将香烟整整齐齐地装入香烟盒,等拿到一张心仪的香烟壳子,高兴得一蹦三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3:43:41 | 只看该作者
跳房子
       玩“跳房子”女孩居多。游戏前先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八个方格(六层),视作六层楼房,第三层和第六层为双格,可视为阳台、卧室。然后挑战双方各自带着自己的工具——扁平的瓦片出场,猜拳定出场秩序后,轮番出场。
       出场者将瓦片投入第一格中,单腿跳进第一格用脚逐步把瓦片踢进下一格,以此方式单腿能够把瓦片由下至上踢进每一个格子内,再从第六层返回到出发地的人为赢家。在踢瓦片时,瓦片不能压粉笔线,不能踢出线外,另一只脚不能着地,到第四层、第六层可双脚落地。同时,严格规定跳动的一只脚不能越出方格外,否则视为犯规,犯规者退出游戏。当轮流到重新进行游戏时,游戏者从失败的楼层开始。至于瓦片,最好巴掌心那么大的瓦片,在花岗岩石头上磨得光溜溜的,这样不仅好控制,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伤鞋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3:47:15 | 只看该作者
       集糖纸
       小时候,房东两姐妹最喜欢搜集花花绿绿的糖纸,她们有几大本糖纸,一本本均成系列,整理有序,让我羡慕不已。
       那时节能经常吃糖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家过春节才会买一二斤糖果,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珍品邮票容易。收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是春节。我们两家都有亲戚在上海,每年春节前总要寄糖果来。打开邮包,首先看糖果里是否有稀有品种,“维多利”、“大白兔”、“冠生园”、“白脱”这些高档系列奶糖当然备受青睐,因此,特别关照家人吃糖时糖纸千万保留。有时在大街上闲逛,也常常走火入魔,眼睛盯着地面,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把它抹抹干净,夹到一本厚的书里。得空,波斯献宝似的捧到房东姐姐跟前,哪怕只有一两句赞许的话,也会让我兴奋半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3:49:03 | 只看该作者
打陀螺
       陀螺,是我童年十分喜爱的玩具。上小学时,我总喜欢让车匠给我车一个精致的陀螺,头上钉一颗钢珠,转起来既快又耐磨。陀螺上面按上几只图钉或用蜡笔画上几道花纹,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有的小孩买不起陀螺,便找一段木头,先用刀削成圆形,然后再把一头削成锥形,一只陀螺就做成了。鞭子,找一细树条绑一根粗棉线绳,选一处平坦的地方,小伙伴们便开始比赛抽陀螺了。
       我们老家管陀螺叫“老牛”,意思就是像那种很懒的老牛一样,不打不动。打陀螺,先用鞭子在陀螺上缠几圈,锥头朝下,猛一拽,陀螺就旋转起来了,然后,用鞭子顺势使劲地抽,陀螺就会飞似地旋转起来。冬天放寒假,没有什么作业做,我们便整天像疯了一样在外抽陀螺,常常是顾不上吃饭,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里面衣服都浸湿。更为刺激的是,待到天寒地冻,大河封了冻,我们便一起到冰上去抽陀螺。那年月好像比现在冷多了,几乎年年大河封冻。而今,童年已经远去,陀螺也已经远去,但打陀螺留下的美好记忆却永远不可磨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23:52:26 | 只看该作者

挑冰棒棍

       夏天,吃冰棒的人特多,那竹制的冰棒棍扔得满地都是,小朋友并不是为了“爱国卫生”、“学雷锋”,却自觉自愿地在街上捡冰棒棍。捡多了,拿到河边搓搓洗洗,在太阳下面晒干,拥有一两百根就可以参加“挑冰棒棍”游戏了。
       游戏参加者一般为二三人,每个人可出数量不等的冰棒棍,谁多谁占先。数量相等时用石头剪刀布裁决,赢的人先扔。把一大把冰棒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桌面十公分左右,太高了算作弊,撒到桌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捡起来,再用一根冰棒棍去一根根挑其它冰棒棍,如果挑时一根不碰动,可以继续挑,一旦旁边有碰动,你只好拱手相让。
       赢到的冰棒棍没有什么大用,冬天家人生炉子一时找不到劈材,发现一小把用橡皮筋捆着的冰棒棍,顺手扔进炭炉,也能将就着生一次炉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00:08:16 | 只看该作者
折纸马
      折纸,如今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必修课,其实我们小时候也离不开这项简单且开启智力的游戏。折纸飞机、折猪头、折宝塔,也折纸船,不仅有小舢板,而且有乌篷船,纸船折好了拿到河边去放,漂得水面到处都是,可惜我们口袋里没钱,要是有钱并有那份闲心,在小船上点支蜡烛,那就成了放荷花灯。
       腊月二十四“送灶”,折纸马是我的拿手好戏。灶王爷上天路途遥远,家人除了好酒好菜伺候,还要为灶王爷备轿、备马。轿子是纸糊的,放一双筷子作轿杠。神马则由我操刀,裁几张红纸,先折马头,再折马身,最后将纸折起来剪,展开来就是细细的马尾巴。有时,我还别出心裁折个官老爷帽,和纸衣纸裤拼在一起,再勾上脸谱,活脱脱就是一灶王爷。左右邻居看我手巧,总喜欢让我帮他们折纸马,得到的犒劳几乎和灶王爷一样,嘴上抹点“灶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00:18:22 | 只看该作者
万花筒
       万花筒是我儿时最喜爱的光学玩具,只要镜筒往眼前一放,便会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将它轻轻旋转又会出现另一种图案,不断旋转不断变化, 不光有圆的甜美、多边形的嬗变,更有烟花般的魅力四射。
       据说这玩艺是英国人发明的,一百多年前流入中国。由于当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万花筒只能作为清王朝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后来,随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价日渐低廉,从而飞入寻常百姓家。
       万花筒图案是如何变出来的?原来是靠玻璃镜子反射而成。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各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早先的万花筒,里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纸,透明度很差,后来有人尝试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彩色塑料片,反射用的三块玻璃也换成了三块镜子,光学效果越发明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22:52 , Processed in 1.1544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