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和田地区下乡再教育。南疆也有抬把子,但略不同,北疆抬把子编成凹下去的盆状,便于装物,而南疆抬把子似乎在工艺上更简单粗糙,一马平川,装不了多少。维吾尔族老乡不用抬把子,而是用“塔哈尔”,它类似麻袋,但更大更长,不是用麻织的,而是用棉线织的,很厚。不管是土还是粪,全用塔哈尔背。我当然也不能例外,塔哈尔虽然不像抬把子那样直接靠手指负重,但也还是得用手攥紧塔哈尔的口儿才能背起来,一天下来,手指同样是僵硬得伸不直,握不拢。女社员背不动,就用裙子兜。先不说大姑娘、小媳妇的花裙满是粪渍粪味多么影响形象,光那裙子的布就得买结实的。 有一天,我发现老乡忽然全部改用扁担了,惊讶不已。一打听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儿:大寨副书记贾承让最近来和田参观指导,传经送宝。他惊奇地发现,和田农民居然用这么落后的工具劳动——塔哈尔压得农民弯腰驼背,一副“解放前模样”,再说女社员用裙子兜粪也实在不卫生。和田全是松泡虚浮的沙壤土,没法搞车子化,但可以搞扁担化呀。大寨不就有个著名的“铁肩膀”梁便良嘛,一次挑个几百斤不成问题。 就这样,和田搞起了“扁担化”,这大概是大寨向和田送的唯一的“宝”。谁不用扁担谁就是“反对学大寨”!和田老乡从没见过扁担,但运动一来,就得赶制扁担。于是,什么洋相都出来了,所有的扁担没一根是“扁”的,全是歪七扭八、粗细不等的树棍儿。至于挑筐就更是五花八门了,大多是卖杏子的小筐儿。和田老乡的肩膀上从没放过扁担,挑筐里的土,连筐底儿还没盖满,就压得一个个左摇右晃,前仰后合,逗得我直乐。树棍儿硌得老乡们龇牙咧嘴,痛苦不堪。没三天,“扁担化”就告失败,又重新背上塔哈尔,兜起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