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林建云 于 2012-12-19 09:37 编辑
由于京城的人不习惯于穷乡僻壤的生活,与江西崇仁县龙乐饲料厂的技术合作由我驻现场负责。当年的崇仁县还相当贫困,人们的观念也十分保守;如地方政府接待我们时,点的都是山珍野味、且大锅大盘的菜肴,一般都吃不到一半。吃剩下的菜肴我叫他们打包带回家以免浪费,他们却都说:“羞死人呢!” 谁都不敢;饭店也没有专供打包用的餐盒。于是,我就到街上买来塑料袋把比较好的剩菜打包、提到技术员家中去;这下可把他的一家老少高兴极了——真是个‘死要面子’的地方!
江西崇仁最具特色养殖的是“崇仁麻鸡”,要把饲料产品打开局面,一定要先过“麻鸡”配合饲料这一关!而“崇仁麻鸡”是什么样?我虽已经吃过了,但却没看到活鸡。于是,我要技术员带我去参观“崇仁麻鸡”的养殖,他告诉我要早起才行。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启程到一山地养殖场,当我看到那麻鸡时,挂在心里的石头一下落地了——在同安进行的鸡用饲料添加剂与配合饲料养殖试验时,本地鸡群中就有部分是这种生长较慢、飞得很高的“土鸡”。“崇仁麻鸡”养殖模式有其特色:早上一早就放其在山坡野外觅食,晚上才用配合饲料让其在鸡舍中自由采食。故,虽是规模化养殖,但不失其天然风味!
经过约3个月的机器设备安装与调试,第一家“大华人”饲料生产企业终于可以投产了。“崇仁大华人饲料厂”在热闹、隆重氛围中剪了彩;配合饲料的质量也一炮打响。 可是,后续的人事与体制改革却让我寸步难行!由于新厂所采用的是自储料筒至饲料产品出来基本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农业部支持项目),所需要员工的数量已不需要那么多(原厂约70余人,实际一半足够)了;我提出精简1/3,保留 2/3人员;且饲料原料务必由实验室检验合格、技术部经理同意之后才能采购进厂等一系列管理方案与制度均遭遇到阻力。主管的粮食局局长拿着我起草的方案到招待所找我:“要保留谁、精简谁?那些被下岗的员工很可能会拿着刀子到我办公室去与我探讨要谁先去见马克思的问题!”我说:“就那么200余元的工资有那么严重?” “那不单是工资的问题,还存在‘我为什么被下岗’的面子问题!” 由于饲料厂采购的肥缺都是局长的亲戚,原料采购制度也同样难以执行:“我们资金这么困难,人家能够把原料发给我们就不错了,要挑三拣四的,恐怕生产难以得到保障”……。
虽说粮食局长的说法有其私心的一面,但也有现实客观存在的事实。看到真正要改革时的诸多困难,看到我所走过、看到的国有饲料企业的同类诟病;我向农业部饲料办写了份调查与试验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民族饲料工业的最大问题并非技术问题(因为每个饲料企业都有被冷落在哪里的农业院校毕业的畜牧养殖或兽医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并非我们技术力量所能够解决。 由于看不到“技术拯救民族饲料工业”的曙光,且我被‘租用期’又到了;于是,我向集团公司的老总挂了个辞职电话后,便从江西直接返回单位报到了。
“大华人饲料科技集团”第一家饲料厂
饲料生产流程达到了自动化控制,属于当年国内的先进水平
“大华人”技术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