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诗词人人要牢记,
三大纪律、八项留意。2 n& [4 x4 b0 A
1 ~9 \0 }9 E4 Z! @/ S' @# v* R: M
第一一切诗词须押韵,
X2 u) H0 L
韵脚相近回环见风姿。
1 B5 A
第二句句声律要讲究,
锣鼓相交节奏间高低。
c
第三作诗如同酿美酒,8 o. ~! i( X# y2 k3 [$ e6 a- x
: c9 A3 X% B# c4 x) U" l/ F. n
心声吐露必须言大志。
) x) B1 m, x
三大纪律已经说完了,
八项留意切勿忘记掉。
第一熟读唐诗三百首,9 `% q, y6 Q0 f
. Z6 J1 A I# K9 u3 P
下笔神助自然得顺利。. ?0 }6 E J1 W0 M
第二加强个人的修养, y' d7 B6 @# K7 V5 {! j0 G: S
作诗填词句句有正气。
第三诗篇词章讲结构,
d5 m) h! J
起承转合方法有根基。
Z" ]" I1 e% e) k- \, U& ^
第四律诗有格求对仗,
g
上下联句词性要一致。
第五诗句字眼轻重用,
推字敲词才能成好诗。
f3 M+ C& p
第六遗词造句贵平和,
无须高古常言为金石。" i4 V% k3 g" n, y
$ b1 I) W+ M) N. o* H. G1 p/ ]+ w% b
第七歌事咏物各不同,
h! H0 P/ a0 K
赞赠讽喻诗类有法式。
X$ d- e
第八诗文不足加雅序,
I) o H& s. z4 j2 e# ^* N
画龙点睛让人明本意。
A
纪律留意条项要记清,
顾此失彼学诗的大忌。
H# [4 _, s
迷海钓翁撰
第一大纪律:诗词一定要风韵犹存9 g; E3 ^! C9 x
一说到“作诗填词”,初学者首先是“发悚”,以为十分的高档而深奥----大学堂里的文学教授们,就着几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整整讲上一两节课,能不望而生畏且敬而远之么?其实,诗即是歌,本不“深奥”。在数千年前的商周时代,那几句“淑女与君子”,原也是由渔夫农妇之口唱出来的,是极其“白话”的,也如同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对歌”一样。只不过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有些文字与句法与现代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才要请教授来慢慢讲解。为了说明诗即是歌,我在下面试举个两个实例。
L t1 z
《诗经. 秦风》中有一首,原本没有标题,后来的编者取名曰“蒹葭”-----( L7 T4 Y+ t. Z6 K7 \5 P9 [4 J
4 d* A, |% D8 Z" ^/ v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x' F5 u6 s& i5 T2 N5 M% v
: e$ O5 m! s. ~2 b4 B( F. Z' v/ m7 w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T, y# L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 l! l. \3 t( x' r |
) @7 p* T6 B5 w9 i
: O8 ?+ m }6 t3 ^7 J9 m2 D
% d. m& W. E* u& s2 A5 I2 q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C1 v+ a/ o5 w/ g) N5 _ O
. _" P, A j& r5 F9 R& E4 t! I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W6 W0 R9 t( s" G2 O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R) ?# i8 [& ~/ H3 }1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j o. H) M8 v" ~3 Z
i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2 ^% G# \+ g) E ^1 t- ?9 |
! e) E$ }- W# c, ^" E$ J8 O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大家读来可能似懂非懂吧?因为这是商周时代写的,距今已有三四千多年了,文法句式不同于现代所致。后来,著名爱情小说家琼瑶阿姨,在写小说《在水一方》时,把这诗翻成现代文句的诗歌。又有音乐家为之配上十分优美的曲子,成为同名电视剧里的主题歌。其歌词(诗)文句是---5 I' _. c5 F, X j+ e* k! s$ s4 j8 }
# x7 E/ t. z0 X) O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 J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2 j0 R! X* j& O4 ^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d p9 \7 Y* F+ X5 @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 M2 T! B/ C4 c: s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大家看,诗有时就是这么“简单”。诗本来就是“歌”,大家可以把前面《诗经》的古诗当作是,商周那个时代的“刘三姐”们在“唱歌”;把后面琼瑶阿姨翻写的“现代诗经”看成是,现时的“阿牛哥”们在“唱歌”。既然是“歌”,作歌者当然想自己的歌“流行”起来。为了能“流行”的最好办法是,把歌词编得“朗朗上口”。因为,只有唱起来顺口悦耳,人们就会到处传唱,于是你想不流行也难。请大家读读前后两首诗,不难发现它们的特点,每一句或是每一有句号的那句,末尾的那个字,读音总比较“接近”。再将其标上拼音字母,你会发现,它们的韵母大多相同或者相近。- n+ t# M- ]7 P$ l! G8 c2 L
如前诗的,苍(cang),霜(shuang),方(fang),长(chang),央(yang);凄(qi),晞(xi),湄(mei),跻(ji),坻(chi),已(yi),涘(si),沚(zhi)。这些押了两个韵脚,前半是(ang),后半是(i)。再如后诗的,苍(cang),茫(mang),方(fang),旁(bang),长(chang),向(xiang),央(yang);居(ju),语(yu);萋(qi),离(li),已(yi),迹(ji),稀(xi),立(li)。这些押了三个韵脚,前半是(ang),中间是(u),后半是(i).
这些我们称为“诗之音韵”,也叫做“末句押音韵”。“押音韵”的才是诗歌,不“押音韵”的只能说是“长短句”,连山歌都不如。
“风韵”二字是美好的词。风字,在词典中有多解,其中一解指“民歌”。如《诗经》里的“国风”,收集了商周两代各国的民歌。其中的“秦(国)风”里面,就收集有上段所说的“在水一方”。此外还有“卫风”,有“邶风”,有“郑风”等等。因为《诗经》里收集了大量的“风”,所以,风字又可以代指“诗”。
W0 v1 y
韵字,在词典里三个解。第一是,语音学的“韵母”;如汉语拼音有三部分组成,前半是声母,后半是韵母,再加标声调。第二是,声学里的“和谐悦耳”;如“琴韵悠扬”。第三是,说话有“情趣和风趣”;如“韵味”和“神韵”等。& z- O% a' D1 p5 p
“风韵”二字合起来,在人指的是风度和韵味。与有风度的人交往,一定会感觉“如沐春风”;与无韵味的人交往,当然会“泛味得很”。小美人的美,往往只是“吃青春饭”,年岁一长,当年的美丽无存。“徐娘”就不同了,虽是“半老”,只因了“风韵犹存”的缘故,她的“魅力”长着呢。诗歌也同样,要想流行和流传千古,要想让人家读你写的诗时,能有“如沐春风”和“回味无穷”之感,就要作得“有风度”和“有韵味”,所以,诗的第一纪律是“风韵犹存”。 综上所述,作诗歌的第一纪律是要“押韵”,这里指的是每句末字至少是每双数句的末字,一定要“押”音“韵”。“押韵”目的是增添音韵之美感,每隔一定的字数之后,反复出现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又叫做谐韵),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洋溢出一种回环状的“音乐美”,容易打动人心,也让人容易记住。
`! `) ]
什么是“音韵”?在旧的说诗解韵的书里,专门有一种类似字典的“韵书”。例如,有一种是这么写的:% K! F7 D' i2 W" q; {% L
上平声---------一东, 二冬, 三江,,,,3 `* v; u0 [3 ~/ e7 U
6 X4 G# u3 V+ J
下平声---------一冻, 二萧, 三肴,,,,
; P- Z8 j9 J$ h7 U: b( a: _
上声-----------一董, 二肿, 三讲,,,,,9 b5 B' ^4 }! Z: y6 z
: c3 G4 O) T: m8 a$ L% `
去声-----------一送, 二宋, 三绛,,,,,9 r# R! B# l; m+ x4 z
# H. [. o- R9 [$ v
入声-----------一屋, 二沃, 三觉,,,,, |
用现代普通话的标准音来定音韵。如前例的《诗经.蒹葭》:: N/ |' F3 I( ]/ d2 f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 X) M4 o0 x# _
& p* a P3 i O q0 j( [( h4 I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r4 I- I6 p6 w: a) ~1 ^" A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 y4 _1 U- x9 S8 C" X! a7 `
在上面的诗句里,其中“苍、霜、方、长、央”五字,韵母都是“ang”,所以是“押”了音“韵”。至于其中的“人、之”二字,不一定要求“押”。其理由是,一个句号才算是“真正的一句”,押韵只是要求“句末”。如果你一定要说,一个标点就是“一句”,那么我就说,在“谈诗论对”里有句经典语,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语的意思也可以解作,单数句子的末字可以“不论”,即可押可不押,双数句子的末字才要求押得“分明”。4 X. S6 C( e3 C, n
6 [' J. t* F: h+ u
句末的字要押音韵,这是所有诗歌的最低和最基本要求,哪怕是写“自由体新诗”,或者写“歌词(可看作是诗歌的另类)”,都得押韵。 | 有一种看似并不押“音韵”的古诗。例如有一首杜甫的:
* R) S9 j- B
两个黄鹂鸣翠柳, 3 K( B) W# {9 X( R/ ?9 ?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K8 z+ I* C" n/ w
& e0 ]9 p- {$ M& e
此诗有人认为没有“押音韵”。其实天(tian)与船古时是押韵的,押的韵脚是ian。船的古读音作qian,与现代的“铅”音同。“几下面加个口”的字,读yan,与“演”音同。这是古字(此字我打不出来),现多不用了,只在某些地区的方言尚在用,字义是山间陷泥地。凡用“几下加口”作边的字,都以ian作韵脚;如沿、铅等。大家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凡发现有“似不押音韵”的,绝大多数是古音与今音的不同,又或者因“名人之乡音”的差异而造成。作为现代人,应该以今音(普通话)为押音韵的标准。如果再过数百年,或者也会成为“古音”,到时再说。
_类似的古诗还有《山行》:3 X2 r" u7 n' Y% o2 o' G
远上寒山石径斜,2 @0 U8 g) Q" [: H9 Q, ]/ Z
. F6 i9 Q+ N7 w8 s8 i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X# ^, B1 L) t* T
霜叶红于二月花。& M0 S2 w+ C& h
4 e! ~8 U" |3 Y9 ?' `: v
诗里的“斜”字古音并不念xie,而是念xia。所以,与家和花都押a韵脚。在最近热播的《恰同学少年》电视剧里,小毛伟人念这首诗时,用的就是xie读音;不知各位留意到没有。, ~3 W6 D7 U" x# j% t
4 ?3 o' y: U! [$ {& Q2 y- S
哪怕是“下里巴人”的山歌,也是要求押音韵的。如电影《刘三姐》一开幕就唱:
l山顶有花山脚香,
K/ o H4 z
桥下有水桥面凉。8 s* x' s4 n! a
心中有了不平事,/ {2 A/ n8 w# z
# o5 r5 \5 b) H2 k
山歌如火出胸膛。- W% G# e2 r( ?4 P1 P5 e
这歌里的“香(xiang)、凉(liang)和堂(tang)”三字,押的“韵脚”是ang。
K$ V( K. B! f8 ^
除了诗和歌要押音韵,词也同样要。例如,《红楼梦》里评小贾的“西江月”也押音韵。词曰:+ }! _% b* w! L9 C, i. \
- Y4 J* m7 A6 X* T
无故寻愁觅恨,
l4 {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8 L9 O% Z, D/ v3 e8 Z2 S9 |; f
& v8 i* v3 k$ S3 f2 G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 e. P" u- C3 H* M( P( p' u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W: m4 C. E2 I m# v0 u9 m
那管世人诽谤。
大家注意,词里的“狂、囊、莽、章、张、谤”六个字,押的是ang韵脚。
最后举个本人的实例。去年网络上有个“猜灯谜互动社区”办成立三周年庆祝。其中一项是分两队开谜赛,我编入“猛虎队”,与“狂龙队”比对。开赛前一天我喝了点小酒,乘兴戏填一“西江月”,向对方“下战书”。我押的是ou韵脚,词曰:/ | y+ `, o/ j) }0 D" p
f经年互动三周。
比谜分队斗招数,* \3 d h+ _5 Z6 o G$ n
7 Q) a) w8 |; ] P8 Y( P" w k" I
再热社区何愁。
潜爪磨牙忍受,
虎儿暂卧山丘。 ?5 H4 H" l8 }' S# R( k8 L; ~, h% I
5 w$ c% |0 {" n1 k
深潭跃入翻浊浪,0 S% w$ i2 e1 ~: T9 J0 {5 ^/ s
) x, n1 e7 V" ^3 r' s, _$ I0 F I
定将金龙牵走。! p, {3 O4 J% x; E3 N/ R& f
7 F. q L; y+ F3 Y+ T
我在这里“坦白”,原草稿上面的韵脚,我原先是写成ong的,直到在这贴网前润色,这才发现错了,应该是押的ou韵。细究原因,是我的“广东普通话”造成此错。可见“乡音”有时会“害人”。大家切记,作诗填词一定要用标准普通话,除你下定决心,只在你的乡里流行。 |
|
|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