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霄一中69级74届高中同学会 实验小学红星初中班— www.yxyz6974.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8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录入文集:《黄文骅的〈扣窑”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8:4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3-9-1 21:26 编辑

录入文集:《黄文骅的〈扣窑”记忆〉》 [复制链接]
阳光明媚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3-8-18 12:58:12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阳光明媚 于 2013-8-29 18:41 编辑


“扣窑”记忆 [复制链接]

黄文骅






       前天阳光明媚同学上传了一组“烧窑”照片,那熊熊燃烧的窑火点燃了那遥远的记忆。“扣窑”(云霄的本地话)几乎是50后、60后的男孩时代的集体记忆。80后以降的男孩已不知“扣窑”是为何物,而对于我们这些已近耳顺之年的半老头来说,却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当年上小学时小伙伴们自己动手垒窑、烧窑、投料、焖窑,最后吃着“窑”得香喷喷的番薯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几个小伙伴约好晚上一起去“扣窑”。晚饭后,匆匆忙忙、三下五除二把作业做完,就眼巴巴的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从家里偷了几个番薯和木柴去找小伙伴,小妹屁颠屁颠的要跟着去,怕她“告密”,只好同意。
       秋高气爽,一弯上弦月挂在天边,淡淡的月光洒在已收割完庄稼的田野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霜,令人感到有点寒意。来到早就选好的‘扣窑“地点,大家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番薯、柴火放下,开始七手八脚的忙活起来。两个有经验的负责垒窑,其余的搬土块捡树枝柴火。“扣窑”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简单的、最无讲究的、无所谓工艺规则和工艺秘诀的制作过程,其食材也是最原始的食品。这种流行于小城镇和乡村的食品制作方式,看起来简单人人都会做,实际上需要高超的技巧。特别是垒窑更需要高手,否则窑垒不起来,甚至窑烧一半就倒塌了,那就前功尽弃。秋收过后,农民犁了田,准备播种小麦,土块晒得硬梆梆的,这是垒窑的最好材料。垒窑也有用瓦片的(如阳光明媚上传的照片),但一是瓦片难找;二是较费柴火,瓦片必须得烧红了。而用田里的土块来垒窑一是可就地取材;二是焖窑时受热更均匀;三是烧出来的番薯味道更地道,香味更浓郁。
       垒窑开始了,这是最为关键的第一道工序。首先在地里扒开一个浅坑(坑的大小根据要放进去烧的食材多少而定),然后选个顺风的在坑沿先用三块大土块垒个窑门,接着沿着坑垒起来,根据下重上轻的力学原理,越往上土块越小,而且每一层都要往里收缩,直到封顶。这是个技术活,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用危如累卵来形容不为过。烧窑了。这也要专人负责,怕万一哪个莽撞鬼一不小心把窑给捅塌了,那就“冤枉无地贡”。而且火候也要掌握好,太过会烧塌了,热度不够又焖不熟。火越烧越旺,围着火苗呼呼往外窜的土窑,大家的脸映得通红,也驱散了旷野里的寒气。开始填料了。先用大土块堵死窑门,再用两根长树枝做木筷把最上面的土块轻轻拿下,拨开一个能放进食材的大洞(不能捅,万一倒塌就全完了),放一层食材盖一层烧红的土块,并尽量把土块敲碎,以便受热更均匀,全部填完后用泥土把窑埋起来就大功告成了。小伙伴们围坐在土窑边聊天、取暖,小妹和几个小屁孩打闹嬉戏着。
       半个时辰后,扒开窑,随着一股热气蒸腾而上,四周弥漫着烤番薯的香味。用树枝拨出一个个热腾腾、香气扑鼻的番薯,外皮烤的焦焦的,里面露出金黄色,糯糯的、甜甜的,令人垂涎欲滴。几个小屁孩欢呼雀跃,争着要。俚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应该纠正一下,“心急吃不了热番薯”。尽管满嘴烫的呼呼直吹气,大家吃得不亦乐乎。最后个个都灰头土脸,满脸像小花猫,但都意犹未尽。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孩童的我们,一次“扣窑”,就是享受一回美味。尽管吃相难看,可这是一种“风味”,一种道地的民间风味,一种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方式。后来在外祖母的灶膛里吃过烤番薯,成年后在街边吃过烤白薯,参加工作后在宴会上吃烤箱里的红薯,但都吃不出那种味道来。我明白,(我)(再也)吃不出(少年扣窑时)那种(味道和)氛围,那种自己动手,天真无暇,亲密无间的孩童时代。(再也回不来了.......)(下面这段去掉)就像喝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是喝闷酒;朋友相聚,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大声吼歌,不醉不归,那才叫一个过瘾。


              编辑意见:这是篇精品,少年的童趣,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扣窑”的程序和技术,描述得十分详尽,使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值得回味的是结尾段:“可这是一种“风味”,一种道地的民间风味,一种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方式”.........“但都吃不出那种味道来。我明白,是吃不出那种氛围,那种自己动手,天真无暇,亲密无间的孩童时代。”
        这个结尾,我想还可进一步抒发情感,加以提高。“”就像喝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是喝闷酒;朋友相聚,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大声吼歌,不醉不归,那才叫一个过瘾。这几句,我感觉与扣窑的感觉关联不是很大,建议删去。(阳光)




本主题由 admin 于 3 天前 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9-1 11:2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丽华 于 2013-9-1 14:12 编辑


“就像喝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是喝闷酒;朋友相聚,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大声吼歌,不醉不归,那才叫一个过瘾”。我认为,这段话正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画龙点睛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1 20:4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南风 于 2013-9-2 09:14 编辑
江丽华 发表于 2013-9-1 11:26
“就像喝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是喝闷酒;朋友相聚,大口喝酒,大声说话, ...


       说的很有道理。作者所要表现和回味的正是童少年时光那种无拘无束,痛快淋漓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21:18:44 | 只看该作者
江丽华 发表于 2013-9-1 11:26
“就像喝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是喝闷酒;朋友相聚,大口喝酒,大声说话, ...

      首先,欢迎争鸣,对编辑工作中修改意见提出不同意见。
      接着谈谈编辑组几位同学对此文的一些看法:
    1,此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对佳作,我们在编辑中将更加严格地挑毛病。因为这些佳作,将代表74届的最高水平。
    2,结尾那段话,与本文的主题:童真童趣是不同的主题。这个大人喝酒时的“过瘾”与少年时“扣窑”时的那种氛围,味道是不相同的,不能拿来类比。
   3,请参考鲁迅的《故乡》的一些片段: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鲁迅笔下前后两个闰土的形象及由此产生的“非常的悲哀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正是文骅同学写扣窑此文结尾要表达的那种感情。而这种感情用大人喝酒时的感觉来类比,我们认为是不恰当的。所以,这段话不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画龙点睛之笔!”反而是多余之笔。
     4,改正方法:一是去掉这段话,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进一步抒情,而且要紧紧围绕“童真童趣”,少年时光不能倒流这一主题,不能偏题。
      5这些不同意见可提交指导小组讨论确定。”/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9-4 18:12: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章生同学及各位编委的指正!这篇文章不敢谬称“精品”,只是看到阳光明媚上传“扣窑”相片,一时有感而发,说好听点就一小杂文。杂文叙事不用有头有尾,主要是写出一种感受,而往往是“卒章显志”。此文主旨不是表现"扣窑",而是感念一种小伙伴的情谊,一种同学、朋友情谊,所以说“我明白,是吃不出那种氛围”。但是最后一句没个过渡,显得突兀,这不足编委都看出来了,去掉是很好的建议,我同意。
      自己写的东西思维局限,局外人才是最好的老师。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别人的批评是最好的修改,文章不怕改,越改越好。再次谢谢同学们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9:28:56 | 只看该作者
黄文骅 发表于 2013-9-4 18:12
谢谢章生同学及各位编委的指正!这篇文章不敢谬称“精品”,只是看到阳光明媚上传“扣窑”相片,一时 ...

   谢谢文骅同学的理解。本来修改意见出来后,不见你回复,打了二次电话给你,想听听你的意见。你电话关机。修改意见有两种:一是去掉这段话,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进一步抒情,而且要紧紧围绕“童真童趣”,少年时光不能倒流这一主题,不能偏题。今天早上,四位编委又提出第三种修改意见,就是把要去掉的尾段话放到最前面,因朋友相聚喝酒时吃到了地瓜而引发了对儿时“”扣窑”的回忆.......,这样就很完美了。
     保留或接受编委的哪种修改意见,由你自行决定,并请回音。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5 10:33:46 | 只看该作者
前阶段少上网,没发现你的留言。昨天偶尔打开论坛,竟然发现我的一篇拙文引起大家争鸣,不胜惶恐。当时写此文是在办公室草草而就,还有许多文句需进一步润色。我修改后再提交编委会审核。
我电话:136050586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9-5 10:58:54 | 只看该作者
丽华那张小伙伴鼓着腮帮吹火烧窑的照片配《“扣窑”记忆》,相得益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9-5 14:01:35 | 只看该作者
黄文骅 发表于 2013-9-5 10:58
丽华那张小伙伴鼓着腮帮吹火烧窑的照片配《“扣窑”记忆》,相得益彰。


刚好我当时有这张网络图片,还挺符合题意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9-6 11:3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ftx2012 于 2013-9-6 11:38 编辑

   对文章的欣赏评价,向来都是众说纷纭,众口难调。而编辑文章,既要尊重原作,保留原意,又要修改润色,提升原作,难上加难。

   关于“扣窑”两种结尾的热烈讨论,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两种结尾手法侧重点不同。原作结尾在回忆童年趣事基础上,加以联想及拓展,道出历经岁月沧桑后的感怀、感慨;而编辑提议的结尾写法,则意在表现相对纯粹的童趣:小伙伴友谊的亲密纯真;自己动手创造的快乐与满足;享受美食的期待与快感……等等。
   两种结尾各有特色,就看作者追求什么效果了。还是应该尊重作者的选择。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看来编辑的确是件繁琐又棘手的难事,有时还吃力不讨好。如何降低工作难度,减少工作量,个人认为宜缩小编辑范围,减少编辑内容,减轻工作量。

   《同学文集》主旨是回忆纪念,重在要求真情真实,真挚感人,不必篇篇精品,当然也要保证基本质量。编委会可以初选数篇优秀征文,与作者充分交流沟通,重点修改雕琢,作为《同学文集》代表作,打好基础。
   
   其他普通征文只修改病句及错别字,不作过多修改,保留原文原生态风格。百花齐放,风格各异,别有风味也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9-6 19:06:46 | 只看该作者
黄文骅 发表于 2013-9-4 18:12
谢谢章生同学及各位编委的指正!这篇文章不敢谬称“精品”,只是看到阳光明媚上传“扣窑”相片,一时 ...

“但是最后一句没个过渡,显得突兀”,这半句话佤看不太明白,系说明与前文有联系但承接欠过渡,还是属于不相干的横生枝节、跑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9-8 11:34:42 | 只看该作者
刘正明 发表于 2013-9-6 19:06
“但是最后一句没个过渡,显得突兀”,这半句话佤看不太明白,系说明与前文有联系但承接欠过渡,还是属于 ...

      这句话是说与前文衔接欠过渡。此文虽不是为征文所撰,但写作意图却是表达“情”,不是单纯描述“扣窑'或忆旧,否则在吃完寒薯就可收笔了。我全文重新做了润色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8:08:18 | 只看该作者
      会长夫人提供的对黄文骅的〈扣窑”记忆〉一文结尾的精彩修改:(这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我明白,(我)是(再也)吃不出(少年扣窑时)那种(味道和)氛围,那种自己动手,天真无暇,亲密无间的孩童时代。就在此时,老婆大人用手碰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瞧,只见她拿着张小婉提供的幼儿园的合影左瞧右瞧,并用充满苍桑的声音对我说:“50年前,大家拢真古锥。可是目周一捏,拢变阿婆。


50年前,大家拢真古锥。可是目周一捏,拢变阿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云霄一中69初中、74高中同学会.实验小学红星班 ( 闽ICP备15024957号 )  

GMT+8, 2025-10-8 13:25 , Processed in 1.123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